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述评 | 第8-9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页 |
(二) 研究述评 | 第8-9页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三、选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兰州市回族进城务工人员基本状况 | 第12-25页 |
一、兰州市民族概况及民族文化特点和文化变迁 | 第12-18页 |
(一) 兰州市回族从业概况 | 第12-14页 |
(二) 兰州市民族文化特点 | 第14-16页 |
(三) 多元文化与变迁分析 | 第16-18页 |
二、兰州市回族进城务工人员的来源及构成状况 | 第18-22页 |
(一) 务工人员的来源地与年龄特征 | 第18-19页 |
(二) 在兰务工人员的性别与婚姻 | 第19-20页 |
(三) 文化背景与受教育程度分析 | 第20-21页 |
(四) 务工人员居住格局分析 | 第21-22页 |
三、兰州市回族务工人员的信仰与伦理现状 | 第22-25页 |
(一) 对本民族宗教信仰的了解 | 第22-23页 |
(二) 对传统道德的认识与遵守 | 第23页 |
(三) 务工前期对城市道德的认识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 第25-32页 |
一、回族进城务工人员道德多重性及其表现 | 第25-27页 |
(一) 主体身份的切换造成道德形态的不确定性 | 第25-26页 |
(二) 城乡道德差异在认知和践行中造成失衡 | 第26-27页 |
二、进城务工人员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 第27-29页 |
(一) 缺乏对务工人员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 第27-28页 |
(二) 道德建设的主体方面缺乏协调与计划 | 第28页 |
(三) 缺乏对务工人员民族身份接纳与认同 | 第28-29页 |
三、务工人员道德选择对其族群的影响 | 第29-32页 |
(一) 务工人员与其本民族群体现实联系 | 第29-30页 |
(二) 道德选择和建设对族群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 回族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兰州市回族务工人员道德践行变化的原因 | 第32-41页 |
一、道德践行变化的环境因素 | 第32-35页 |
(一) 自然形成道德的朴素性和不确定性 | 第32-33页 |
(二) 城市环境对道德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 第33-34页 |
(三) 环境巨变下的道德困境和道德践行的表现 | 第34-35页 |
二、道德践行变化的认识因素 | 第35-38页 |
(一) 朴素认识状态下形成的道德的脆弱性 | 第35-36页 |
(二) 道德认识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关联性 | 第36-38页 |
(三) 不同认识条件下交错形成的道德复杂性 | 第38页 |
三、务工人员抵御能力在城市中的易变性 | 第38-41页 |
(一) 城市文化中道德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 第38-39页 |
(二) 城市多样性与开放性对道德的冲击 | 第39-40页 |
(三) 对回族务工人员的心理与视角影响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兰州市回族务工人员道德建设的思考 | 第41-48页 |
一、务工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41-44页 |
(一) 城市新思想开阔了务工人员的视野 | 第41页 |
(二) 多元文化下形成的道德具有包容性 | 第41-42页 |
(三) 城市价值观具有相对于农村的优势性 | 第42-43页 |
(四) 系统地建设务工人员道德意义重大 | 第43-44页 |
二、回族进城务工人员道德建设的途径 | 第44-48页 |
(一) 务工前期较系统地进行城市理念与城市生活培训 | 第44-45页 |
(二) 对务工人员的法律知识与守法意识教育 | 第45-46页 |
(三) 对务工人员应进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教育 | 第46页 |
(四) 发挥城市本民族和宗教机构重要影响作用 | 第46-47页 |
(五) 对民族务工人员开设有针对性的宣传与讲座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专著类 | 第49-50页 |
期刊类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 | 第51-52页 |
网站类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