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伊斯兰教孝道观对临夏州农村养老的积极意义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0-19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一) 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相关研究综述第12-16页
        (一) 宗教功能的研究第12-14页
        (二) 伊斯兰教孝道观研究第14-16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7页
        (一) 研究思路第16-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页
    四、创新之处第17-19页
第一章 伊斯兰教孝道观第19-33页
    一、中国穆斯林的形成第19-25页
        (一)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19-21页
        (二)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第21-23页
        (三) 中国穆斯林的形成第23-25页
    二、中国穆斯林孝道观的构成第25-26页
        (一) 宗教经典的规范第25页
        (二) 传统孝文化的熏陶第25页
        (三) 伊儒孝道观的融合第25-26页
    三、伊斯兰教孝道观的主要内容第26-30页
        (一) 孝敬父母是穆斯林的主命第26-27页
        (二) 孝敬父母应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第27-28页
        (三) 尽孝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第28页
        (四) 尽孝不分信仰第28页
        (五) 忤逆父母是大罪第28-29页
        (六) 善待亲缘第29页
        (七) 厚养薄葬第29-30页
    四、临夏州穆斯林孝道观的主要特征第30-33页
        (一) 伊斯兰教孝道伦理的传承第30-31页
        (二) 传统孝文化的熏陶第31页
        (三) 伊儒孝文化交融第31-33页
第三章 临夏州农村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33-45页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第33-38页
        (一) 地理环境第33页
        (二) 历史沿革第33-34页
        (三) 民族与宗教信仰第34-38页
    二、临夏州农村养老的现状第38-42页
        (一)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与特征第38-40页
        (二) 农民养老处境困难第40-42页
    三、临夏州农村养老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第42-45页
        (一) 传统"孝"内涵发生变化第42-43页
        (二) 全州贫困面积大第43-44页
        (三) 家庭结构变化,代际关系危机凸显第44-45页
第四章 伊斯兰教孝道观对临夏州农村养老的重要意义第45-52页
    一、是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第46-47页
        (一) 有助于道德素质的提升第46-47页
        (二)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第47页
    二、是发挥宗教伦理价值,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事业的重要途径第47-50页
        (一) 宗教伦理的价值第48页
        (二) 伊斯兰的主命思想第48-49页
        (三) 厚养薄葬主张第49-50页
    三、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养老目标第50-52页
        (一) 代际关系的改进第50页
        (二) 欠发达地区养老的现实需要第50-52页
第五章 促进临夏州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2-60页
    一、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第52-53页
        (一) 提高不赡养老人的违法成本第52页
        (二) 给于政策上的适当优惠第52-53页
    二、进一步构建全州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第53-56页
        (一) 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第53-54页
        (二) 围绕有钱养老有人养老,做实做好居家养老的基础工作第54页
        (三) 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大力倡导小型分散就地多形式互助服务第54-55页
        (四) 坚持市场化导向,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55-56页
    三、树立孝亲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大力倡导孝文化第56-57页
        (一) 加大养老宣传教育力度第56-57页
        (二) 组织开展亲邻互助养老第57页
        (三) 创造学习娱乐的环境和条件第57页
    四、积极挖掘和宣传伊斯兰教有利于老龄工作的内容第57-60页
        (一) 发挥清真寺的社会功能第57-59页
        (二) 加强穆斯林群体的学习第59-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66页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散杂居回汉民族关系研究--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
下一篇:兰州市回族进城务工人员道德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