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在铝电解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CONTENTS第12-16页
图表目录第16-19页
主要符号表第19-20页
1 绪论第20-36页
    1.1 金刚石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第20-26页
        1.1.1 金刚石薄膜简介第20页
        1.1.2 金刚石结构第20-21页
        1.1.3 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1.1.4 金刚石薄膜的生长原理第22-24页
        1.1.5 热丝气相沉积法第24页
        1.1.6 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应用第24-26页
    1.2 金刚石的导电性能研究及应用第26-29页
        1.2.1 金刚石的导电性能简介第26页
        1.2.2 提高金刚石电导率的方法第26-27页
        1.2.3 掺硼金刚石的导电原理第27-29页
        1.2.4 掺硼金刚石的应用第29页
    1.3 电解铝第29-34页
        1.3.1 铝电解行业发展第29-30页
        1.3.2 Hall-Heroult电解铝法第30页
        1.3.3 电解槽第30-31页
        1.3.4 电解液体系第31-32页
        1.3.5 低温铝电解第32-33页
        1.3.6 惰性阳极第33-34页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34-36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35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2 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生长机理第36-59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实验装置第36-39页
        2.2.1 热丝气相沉积(HFCVD)第36-38页
        2.2.2 气相沉积反应釜第38-39页
    2.3 制备过程及参数选择第39-42页
        2.3.1 样品预处理第39-40页
        2.3.2 实验启动第40页
        2.3.3 操作参数第40-41页
        2.3.4 灯丝的选取第41页
        2.3.5 压力对金刚石薄膜沉积的影响第41页
        2.3.6 温度控制对金刚石薄膜生长的影响第41-42页
    2.4 金刚石薄膜的基本表征第42-46页
        2.4.1 SEM第42-43页
        2.4.2 AFM第43-44页
        2.4.3 XRD第44-46页
        2.4.4 TEM第46页
    2.5 金刚石的生长机理第46-57页
        2.5.1 成核阶段中的气相反应第47-48页
        2.5.2 成核阶段中的固相反应第48-49页
        2.5.3 成膜的过程第49页
        2.5.4 掺硼后金刚石晶体的变化第49-50页
        2.5.5 金刚石颗粒的生长过程第50-54页
        2.5.6 金刚石薄膜中间层的研究第54-57页
    2.6 小结第57-59页
3 金刚石薄膜的改性及碳素电极的常温电化学测试第59-72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表征仪器第59-60页
    3.3 金刚石薄膜的气体刻蚀第60页
    3.4 金刚石薄膜的性能比较第60-67页
        3.4.1 SEM第60-61页
        3.4.2 Raman第61-62页
        3.4.3 XPS第62-64页
        3.4.4 热重分析(TGA)第64-65页
        3.4.5 接触角第65-66页
        3.4.6 电导率第66-67页
    3.5 常温电化学实验第67-70页
        3.5.1 碳素电极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电化学分析第67-68页
        3.5.2 金刚石电极常温电化学性能第68-70页
    3.6 小结第70-72页
4 电解铝的熔剂选择及金刚石薄膜电极的高温电化学测试第72-95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实验装置第72-74页
    4.3 电解液参数选择第74-78页
        4.3.1 冰晶石第74-75页
        4.3.2 添加剂第75-76页
        4.3.3 初晶温度第76-77页
        4.3.4 氧化铝的溶解度第77-78页
        4.3.5 熔体密度第78页
    4.4 高温电化学测试第78-91页
        4.4.1 实验过程第78-79页
        4.4.2 反应电位及电子传递过程第79-80页
        4.4.3 循环伏安第80-88页
        4.4.4 电化学交流阻抗第88-91页
    4.5 电解后的电极第91-93页
        4.5.1 电极照片第91-92页
        4.5.2 电极SEM图片第92-93页
    4.6 小结第93-95页
5 800℃下的低温铝电解过程第95-111页
    5.1 引言第95页
    5.2 实验装置及药品第95-97页
        5.2.1 实验装置第95-96页
        5.2.2 实验药品及电极第96-97页
    5.3 实验过程第97页
    5.4 阳极产物第97-106页
        5.4.1 气相色谱第98-99页
        5.4.2 空白曲线第99-100页
        5.4.3 阳极气体分析第100-106页
    5.5 固体产物第106-107页
        5.5.1 产物照片第106页
        5.5.2 产物的XPS结果第106-107页
        5.5.3 产物的XRD结果第107页
    5.6 使用后的电极分析第107-110页
        5.6.1 电极电解后的表面形貌图片第107-108页
        5.6.2 电解后电极表面的元素分析第108-109页
        5.6.3 电解后电极表面的组成成分第109-110页
    5.7 小结第110-11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6.1 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6.2 创新点第112页
    6.3 建议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4页
作者简介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肪酶催化制备中碳链结构脂和阿魏酰结构磷脂
下一篇:甘油生物转化1,3-丙二醇及其产物的盐析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