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10-13页 |
1.2.1 研究思路及本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1.2.2 论文研究范围 | 第11页 |
1.2.3 论文内容和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3-21页 |
2.1 电信运营商(通信)产品概述 | 第13-14页 |
2.1.1 电信运营商产品的定义 | 第13页 |
2.1.2 电信运营商产品的特征 | 第13-14页 |
2.1.3 电信运营商产品的种类 | 第14页 |
2.2 人际关系概述 | 第14-16页 |
2.2.1 人际关系的定义 | 第14-15页 |
2.2.2 人际关系的特点 | 第15-16页 |
2.3 本文使用的相关分析方法及理论介绍 | 第16-21页 |
2.3.1 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2.3.2 SWOT分析法 | 第17-18页 |
2.3.3 竞争五力模型 | 第18-19页 |
2.3.4 商业模式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综述 | 第21-37页 |
3.1 移动互联网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3.1.1 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 第21-22页 |
3.1.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 第22页 |
3.2 移动互联网综述 | 第22-32页 |
3.2.1 移动互联网的现状 | 第22-24页 |
3.2.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2.3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3.2.4 移动互联网对信息产业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5 智能手机市场调查 | 第28-32页 |
3.3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 | 第32-37页 |
3.3.1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分类 | 第32页 |
3.3.2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体系 | 第32-34页 |
3.3.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3.3.4 重点业务应用分析及预测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研究 | 第37-44页 |
4.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的特征 | 第37-39页 |
4.1.1 虚拟与匿名交往 | 第37-38页 |
4.1.2 自由与自主交往 | 第38页 |
4.1.3 多元化交往 | 第38-39页 |
4.2 移动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39页 |
4.2.1 移动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 第39页 |
4.2.2 移动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 第39页 |
4.3 移动互联网下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联系 | 第39-40页 |
4.3.1 互联网人际关系依托于又背离现实人际关系 | 第40页 |
4.3.2 网络人际关系再造现实人际关系 | 第40页 |
4.4 移动互联网下人际关系沟通的典型应用分析 | 第40-44页 |
4.4.1 米聊与微信 | 第41-42页 |
4.4.2 QQ与飞信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分析 | 第44-49页 |
5.1 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44-45页 |
5.2 中国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SWOT分析 | 第45-49页 |
5.2.1 优势分析 | 第45-46页 |
5.2.2 劣势分析 | 第46-47页 |
5.2.3 机会分析 | 第47页 |
5.2.4 威胁分析 | 第47-49页 |
第六章 电信运营商应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际关系变化的策略 | 第49-56页 |
6.1 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终端+应用”运营模式 | 第49-50页 |
6.2 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量层次、丰富流量内涵 | 第50-53页 |
6.2.1 明星终端的常态化运作 | 第51页 |
6.2.2 内部运营的绿色通道模式 | 第51页 |
6.2.3 流量价值的界定与智能化控制策略 | 第51-52页 |
6.2.4 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创新模式 | 第52-53页 |
6.3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业务全生命周期支撑理念 | 第53-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