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一) 法学的研究视角 | 第17-19页 |
(二) 公共利益研究视角 | 第19-20页 |
(三) 房产评估与补偿的视角 | 第20-21页 |
(四) 利益相关者博弈视角 | 第21-22页 |
(五) 政府职能定位视角 | 第22-24页 |
(六)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一)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分析概念 | 第26-29页 |
(二) 布罗姆利的制度交易理论 | 第29-31页 |
(三) 印第安纳学派:制度与行为的关系 | 第31-32页 |
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框架 | 第32-34页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二) 本文的内容框架 | 第33-34页 |
五、论文的研究范围、所用材料及创新意图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演进:制度交易理论的解释 | 第36-69页 |
一、计划式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评价(1949——1982) | 第36-47页 |
(一) “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 | 第38-39页 |
(二) 1953年《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 第39-42页 |
(三) 1958年《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的修改 | 第42-43页 |
(四) 1982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 | 第43-46页 |
(五) 对计划式土地征收制度的评价 | 第46-47页 |
二、市场—计划混合式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评价(1982——2013) | 第47-57页 |
(一) “八二宪法”及其修正案 | 第47-48页 |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修正) | 第48-50页 |
(三)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2001.6.6修正) | 第50-51页 |
(四)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 第51-53页 |
(五) 对市场—计划混合式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评价 | 第53-57页 |
三、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动力 | 第57-69页 |
(一) 保护私有财产权:城市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57-62页 |
(二) 制度效率的改进: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 | 第62-65页 |
(三)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变迁对未来的启示 | 第65-69页 |
第三章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基于产权、制度成本维度 | 第69-76页 |
一、土地公有制产权结构的矛盾 | 第69-71页 |
(一) 产权 | 第69-70页 |
(二) 公有制土地产权结构的矛盾 | 第70-71页 |
二、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产权的弱化 | 第71-73页 |
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运行成本偏高 | 第73-76页 |
(一) 制度成本 | 第73页 |
(二)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运行成本 | 第73-76页 |
第四章 制度性障碍:被征收人行为失范的制度相关性分析 | 第76-90页 |
一、制度作用于行为的原理分析: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 第76-77页 |
二、被征收人失范行为的形成机制 | 第77-83页 |
(一) 失范 | 第77-78页 |
(二) 行为失范的产生机制 | 第78-79页 |
(三) 补偿因素与失范行为的X~2拟合优度检验 | 第79-83页 |
三、政策/失范弹性模型构建 | 第83-87页 |
(一) 拆迁者与拆迁户双方的有限理性 | 第84-85页 |
(二) 补偿效果度量单位等于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 第85页 |
(三) 失范行为临界点 | 第85-86页 |
(四) 补偿政策作用于拆迁户的行为区域——失范区和非失范区 | 第86页 |
(五) 政策弹性 | 第86-87页 |
四、我国征收补偿制度与失范行为的相关性规律 | 第87-90页 |
(一) 行为是有限理性的个人与补偿政策效果的函数 | 第87页 |
(二) 敏感度与政策弹性 | 第87-88页 |
(三) 替代性与政策弹性 | 第88-89页 |
(四) 制定补偿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拆迁户的不满意度 | 第89-90页 |
第五章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改进: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90-106页 |
一、国外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与借鉴 | 第90-97页 |
二、建立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公民参与机制 | 第97-101页 |
(一) 实践案例:土地征收补偿中“协商民主”的曹家巷模式 | 第97-100页 |
(二)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 第100-101页 |
三、建立农民土地产权保护机制 | 第101-102页 |
(一) 培育土地征收环节中的农民社会资本 | 第101-102页 |
(二) 注重公共领域中农地产权的保护 | 第102页 |
四、通过依法行政降低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运行成本 | 第102-103页 |
五、注重土地征收补偿纠纷解决机制中非正式制度的价值及应用 | 第103-106页 |
(一) 土地征收补偿中非正式制度的价值 | 第103-104页 |
(二) 土地征收补偿中非正式制度的应用 | 第104-10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