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7-3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1.1 学习型社会 | 第17-18页 |
1.1.2 微博成为网络时代重要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 | 第18-19页 |
1.2 微博知识交流研究现状 | 第19-33页 |
1.2.1 微博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2.2 知识交流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2.3 微博知识交流 | 第30-33页 |
1.3 论文思路与方法 | 第33-3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38-51页 |
2.1 微博相关理论 | 第38-41页 |
2.1.1 微博产生的背景 | 第38-39页 |
2.1.2 微博的概念 | 第39-40页 |
2.1.3 微博的基本功能 | 第40-41页 |
2.2 知识交流的相关研究 | 第41-48页 |
2.2.1 知识的内涵 | 第41-44页 |
2.2.2 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 第44-46页 |
2.2.3 知识交流的一般过程 | 第46-47页 |
2.2.4 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 | 第47-48页 |
2.3 微博知识交流分析 | 第48-51页 |
2.3.1 从关系维构建知识转移网络 | 第48-49页 |
2.3.2 从结构维构建知识转移网络 | 第49-51页 |
3 网络知识交流模式 | 第51-70页 |
3.1 传统知识交流模式 | 第51-56页 |
3.1.1 米哈依洛夫广义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 第51-52页 |
3.1.2 Shannon-Weave通讯模型 | 第52页 |
3.1.3 信息交流的栈模式 | 第52-53页 |
3.1.4 情报交流的守门人模式 | 第53页 |
3.1.5 文献交流过程循环模式 | 第53-54页 |
3.1.6 文献传播过程的基本结构模式 | 第54页 |
3.1.7 拉斯韦尔5W模式 | 第54-55页 |
3.1.8 控制论传播模式 | 第55页 |
3.1.9 集中与辐射的传递模式 | 第55-56页 |
3.1.10 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 | 第56页 |
3.2 网络知识交流模式 | 第56-61页 |
3.2.1 J.M.Hurd的未来科学信息交流模式 | 第57-58页 |
3.2.2 新情报交流系统 | 第58-59页 |
3.2.3 基于信息流的网络传播过程 | 第59-60页 |
3.2.4 微博知识交流模式 | 第60-61页 |
3.3 多视角下的网络知识交流分析 | 第61-63页 |
3.3.1 整体网络视角下的知识交流 | 第62页 |
3.3.2 单个节点视角下的知识交流 | 第62-63页 |
3.4 网络知识交流的特点 | 第63-70页 |
3.4.1 网络传播的传染病模式 | 第63-64页 |
3.4.2 人际传递与大众传递结合 | 第64页 |
3.4.3 多层面交流结合 | 第64-66页 |
3.4.4 多样信息源结合 | 第66页 |
3.4.5 单向传播与多向传播结合 | 第66-68页 |
3.4.6 同步交流与异步交流结合 | 第68页 |
3.4.7 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的角色变化 | 第68页 |
3.4.8 信息交流长尾理论 | 第68-70页 |
4 微博知识交流内在机理研究 | 第70-84页 |
4.1 微博知识交流主体 | 第70-71页 |
4.2 微博知识交流的内容 | 第71-73页 |
4.2.1 日常生活类知识 | 第71-72页 |
4.2.2 新闻资讯类知识 | 第72页 |
4.2.3 休闲娱乐类知识 | 第72页 |
4.2.4 人文社科类知识 | 第72-73页 |
4.2.5 行业科技类知识 | 第73页 |
4.3 微博知识交流途径 | 第73-75页 |
4.3.1 跟随机制 | 第73-74页 |
4.3.2 传播机制 | 第74-75页 |
4.3.3 搜索机制 | 第75页 |
4.3.4 链接机制 | 第75页 |
4.4 微博知识交流效果 | 第75-79页 |
4.4.1 微博知识交流效果与作用 | 第75-77页 |
4.4.2 用户视角对微博知识交流效果的影响 | 第77-79页 |
4.5 微博知识交流系统内在机理 | 第79-84页 |
4.5.1 微博知识交流系统 | 第79-80页 |
4.5.2 微博知识交流系统各因素关系分析 | 第80-84页 |
5 微博知识交流作用机理研究 | 第84-94页 |
5.1 微博知识交流动因 | 第84-87页 |
5.1.1 微博知识交流所处环境 | 第84页 |
5.1.2 知识的特性 | 第84-85页 |
5.1.3 微博知识交流行为主体动因 | 第85-87页 |
5.2 微博知识交流障碍 | 第87-89页 |
5.2.1 知识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87-89页 |
5.2.2 知识交流主体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89页 |
5.3 微博知识交流实现功能分析 | 第89-94页 |
5.3.1 微博——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 第89-91页 |
5.3.2 微博知识交流的社会功能分析 | 第91-92页 |
5.3.3 微博知识交流的经济功能分析 | 第92-93页 |
5.3.4 微博知识交流的文化功能分析 | 第93-94页 |
6 微博知识交流的结构机理 | 第94-110页 |
6.1 微博知识交流网络 | 第94-95页 |
6.2 微博知识交流社会网络分析 | 第95-100页 |
6.2.1 微博知识交流网络结构位置分析 | 第96-99页 |
6.2.2 微博知识交流网络角色分析 | 第99-100页 |
6.3 实证研究 | 第100-108页 |
6.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101-102页 |
6.3.2 微博知识交流网络中心性分析 | 第102-106页 |
6.3.3 小团体分析 | 第106-108页 |
6.4 小结 | 第108-110页 |
7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微博知识交流影响模型分析 | 第110-138页 |
7.1 知识交流与社会网络的交叉研究 | 第110-115页 |
7.2 结构嵌入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115-119页 |
7.2.1 网络中心性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116-117页 |
7.2.2 网络联结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117-119页 |
7.3 关系嵌入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119-121页 |
7.3.1 信任的定义 | 第119-120页 |
7.3.2 信任对微博知识交流的作用 | 第120-121页 |
7.4 认知嵌入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121页 |
7.5 个人动机与微博知识交流 | 第121-122页 |
7.6 研究设计 | 第122-127页 |
7.6.1 研究样本和数据收集 | 第122-123页 |
7.6.2 问卷变量设计 | 第123-124页 |
7.6.3 分析程序与方法 | 第124-127页 |
7.7 微博知识交流影响模型探讨 | 第127-137页 |
7.7.1 微博知识交流影响模型回归分析 | 第128-130页 |
7.7.2 主成分分析得到评价模型 | 第130-132页 |
7.7.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132-137页 |
7.8 小结 | 第137-138页 |
8 微博知识交流管理策略 | 第138-142页 |
8.1 为微博知识交流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 第138页 |
8.2 加强信任、联系和沟通 | 第138-139页 |
8.3 为微博知识交流参与者创造个性化的知识圈 | 第139-140页 |
8.4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140-142页 |
9 总结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9.1 研究总结 | 第142-144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5页 |
附录 | 第155-157页 |
科研情况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