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科技政策视野下的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研究--以H省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6-30页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6-18页
    二、研究综述第18-24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女性科技人才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女性科技人才的相关研究第20-21页
        (三) 国外研究现状:科技政策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四) 国内研究现状:科技政策的相关研究第23-24页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4-26页
        (一) 研究目标第24-25页
        (二) 研究内容第25-26页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26-27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26页
        (二)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法第26页
        (三) 新制度主义分析法第26-27页
        (四)社会性别分析法第27页
    五、调查的说明第27-28页
        (一) 问卷发放对象第27页
        (二) 数据处理方法说明第27-28页
    六、论文可能创新之处第28-30页
        (一) 选题视角有相对创新性第28-29页
        (二) 廓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不同场域的效果第29页
        (三) 构建科技政策绩效的评价模型第29页
        (四) 探求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政策机理第29-30页
第一章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及理论基础第30-38页
    一、R.M.克朗的政策系统分析理论第30-33页
        (一) 政策制定模型第30页
        (二) 价值分析第30-31页
        (三) 对超理性因素的考虑第31页
        (四) 政治上的可行性第31页
        (五) 不同文化间的因素第31-32页
        (六) 未来研究第32-33页
    二、社会性别理论第33-38页
        (一) 社会性别的内涵第33-35页
        (二) 社会性别的特征第35-36页
        (三) 马克思主义中的妇女理论第36-37页
        (四) 社会性别主流化第37-38页
第二章 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系统分析第38-64页
    一、理论引介第38-40页
        (一) 科技人才的内涵第38页
        (二) 整体效应理论第38-39页
        (三) 梯度推移理论第39页
        (四) 人才需求理论第39-40页
    二、科技政策收益:H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状况第40-44页
        (一) 宏观整体性分析第41-44页
            1. 数量明显上升第41-42页
            2. 竞争力显著提升第42-43页
            3. 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崭露头角第43-44页
    三、中观结构性分析第44-47页
        1. 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聚集于教育领域第44-45页
        2. 国有单位领域为主要聚集地的女性科技人才队伍第45-46页
        3. 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年轻化第46-47页
    四、科技政策失灵:H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问题第47-49页
        (一) 宏观整体性分析第47-49页
            1. 总体数量相对不足第47页
            2. 缺乏明显性别敏感的科技人才政策第47-48页
            3. 科研环境系统有待改善第48-49页
            4. 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缺乏第49页
    五、科技政策收益视角下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中观结构性分析第49-56页
        (一) 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聚集于教育领域第49-50页
        (二) 国有单位领域为主要聚集地的女性科技人才队伍第50-51页
        (三) 女性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年轻化第51-52页
        (四) 中观结构性分析第52-56页
            1. 行业分布不均第52页
            2. 性别发展中的失衡第52-55页
            3. 人才管理机制缺乏性别意识第55-56页
    六、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微观的性别比较分析第56-61页
        (一) 社会性别观念的差异性分析第56-58页
        (二) 工作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第58页
        (三) 工作能力的差异性分析第58-59页
        (四) 家庭事务参与度的差异性分析第59页
        (五) 工作实绩的差异性分析第59-61页
    七、小结第61-64页
第三章 科技政策失灵原因的三维分析第64-79页
    一、科技政策规划层的原因第64-69页
        (一) 科技政策价值取向偏离第64-65页
        (二) 科技政策责任主体错位第65-66页
        (三) 科技政策方案缺乏科学性第66-67页
        (四) 科技政策的制定缺乏女性关注和参与度第67-68页
        (五) 科技政策缺乏相关配套制度第68-69页
    二、科技政策执行层的原因第69-72页
        (一) 科技政策主体执行的低效第69-70页
        (二) 科技政策客体的消极行为第70页
        (三) 科技政策执行机制的缺失第70-71页
        (四) 科技政策评估机制的滞后第71-72页
    三、科技政策环境的原因第72-79页
        (一) 成本与收益博弈下的失衡第72-74页
        (二) 功利性选择的失范第74-76页
        (三) 性别文化的制约第76页
        (四) 教育资源汲取的性别差异第76-77页
        (五) 科研职业的性别隔离第77页
        (六) 家庭劳务的女性化第77-79页
第四章 案例: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律性探析第79-82页
    一、内部因素第79-80页
    二、外部要素第80-82页
第五章 构建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科技政策第82-93页
    一、价值取向分析第82-86页
        (一) 科技政策价值取向定位的原则第82-83页
        (二) 社会公平的值取向第83页
        (三)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83-84页
        (四) 自主创新的价值取向第84-85页
        (五) 社会性别意识的价值取向第85-86页
    二、科技政策制定:性别合作发展的制度安排第86-88页
        (一) 科技政策制定应有女性科技人员参与第86页
        (二) 政策制定回应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需求第86-87页
        (三)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议题纳入科技决策第87页
        (四) 性别维度的科技政策安排第87-88页
    三、科技政策执行中的性别不平等救正第88-90页
        (一) 支持性制度与修复性制度的平衡安排第88-89页
        (二) 性别公正下的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第89页
        (三) 行业协同下的均衡与特色第89-90页
    四、科技政策性别平等伦理建设第90-93页
        (一) 科技文化第90-91页
        (二) 先进性别文化第91-93页
尾论:结论与展望第93-96页
    一、研究结论第93-95页
    二、研究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3页
附录第103-113页
后记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县域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研究--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
下一篇: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以新制度主义为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