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31页 |
1.1 井冈霉素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1.1 井冈霉素概述 | 第15页 |
1.1.2 井冈霉素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5-16页 |
1.1.3 井冈霉素合成代谢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 天然色素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1 天然色素的优点 | 第18-19页 |
1.2.2 天然色素的资源 | 第19页 |
1.2.3 天然色素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5 天然色素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1.3 微生物产色素研究概述 | 第20-23页 |
1.3.1 微生物色素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3.2 影响微生物色素生物合成的因素 | 第21-23页 |
1.4 黑色素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4.1 黑色素概况 | 第23页 |
1.4.2 黑色素分类 | 第23-24页 |
1.4.3 黑色素理化性质 | 第24-26页 |
1.4.4 天然黑色素的分离纯化 | 第26-27页 |
1.4.5 黑色素的结构研究 | 第27-29页 |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9-3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不同发酵条件下Val-A产量与色素合成关系研究 | 第31-44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1 菌种 | 第3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第32-33页 |
2.2.2 菌体培养与发酵 | 第33-34页 |
2.2.3 井冈霉素产量检测 | 第34-35页 |
2.2.4 发酵液中色素吸光值的测定 | 第35页 |
2.2.5 数据处理及拟合公式与拟合曲线的确定 | 第3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2.3.1 玉米粉培养基中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35-36页 |
2.3.2 大米粉培养基中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36-37页 |
2.3.3 淀粉培养基中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37页 |
2.3.4 33 ℃条件下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37-38页 |
2.3.5 添加乙醇条件下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38-39页 |
2.3.6 添加γ-丁内酯条件下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39-40页 |
2.3.7 初始pH 5.0条件下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40页 |
2.3.8 初始pH 8.0条件下井冈霉素产量与色素吸光值的关系 | 第40-41页 |
2.4 Val-A浓度与色素OD值关系的拟合公式确定 | 第41-43页 |
本章总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下色素与Val-A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44-5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6页 |
3.1.1 菌种 | 第44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3.1.3 溶液配制 | 第44-45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46页 |
3.2.2 RNA提取 | 第46-47页 |
3.2.3 cDNA合成 | 第47页 |
3.2.4 PCR反应 | 第47-48页 |
3.2.5 qRT-PCR反应 | 第48页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4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3.3.1 引物特异性 | 第49-51页 |
3.3.2 不同发酵条件下井冈霉素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1-53页 |
3.3.3 不同发酵条件下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3-54页 |
3.3.4 不同发酵条件下次级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4-56页 |
本章总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黑色素理化性质研究及结构初探 | 第58-71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4.1.1 菌种 | 第58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8-59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4.2.1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第59页 |
4.2.2 色素提取 | 第59-60页 |
4.2.3 色素吸收光谱分析 | 第60页 |
4.2.4 色素溶解性研究 | 第60页 |
4.2.5 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第60-62页 |
4.2.6 色素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4.3.1 吸水链霉菌5008黑色素的吸收光谱 | 第62-63页 |
4.3.2 吸水链霉菌5008黑色素的溶解性 | 第63页 |
4.3.3 吸水链霉菌5008黑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63-68页 |
4.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本章总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一种提高井冈霉素产量的方法探究 | 第71-79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72-73页 |
5.1.1 菌种 | 第72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72-7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5.2.1 培养基与溶液配制 | 第73页 |
5.2.2 菌体培养与发酵 | 第73-74页 |
5.2.3 井冈霉素产量检测 | 第74页 |
5.2.4 吸水链霉菌5008生物量测定 | 第74-75页 |
5.2.5 发酵培养基残糖测定 | 第75-76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6-78页 |
5.3.1 发酵上清液添加时间的确定 | 第76-77页 |
5.3.2 发酵上清液添加量的确定 | 第77-78页 |
本章总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0-81页 |
6.3 足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