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lrd生理与遗传及Rim2分子指纹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页
第1章 水稻类病变的发生、类型及遗传第12-17页
    1.1 类病变突变体的发生机理和类型第12-13页
    1.2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的发现与遗传研究第13页
    1.3 类病变发生与环境的互作第13-15页
    参考文献第15-17页
第2章 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工程及防卫基因参与和调控第17-25页
    2.1 植物广谱抗病基因工程的新途径第17-18页
        2.1.1 利用病原菌无毒基因第17-18页
        2.1.2 利用生物的抗菌蛋白基因第18页
        2.1.3 利用植物防卫基因第18页
    2.2 利用类病变突变体获得水稻广谱抗病基因第18-19页
    2.3 水稻防卫基因及调控信号途径第19-20页
    2.4 植物的过敏反应和细胞死亡第20页
    2.5 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uqired resistance,SAR)第20-21页
    2.6 植物防卫反应的整体特征第21-23页
    参考文献第23-25页
第3章 水稻分子标记及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第25-32页
    3.1 DNA分子标记概述第25-30页
        3.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第25-26页
        3.1.2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第26-27页
        3.1.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第27页
        3.1.4 数量可变随机重复标记(VNTRs)第27-28页
        3.1.5 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SRs)第28-29页
        3.1.6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s)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2页
第4章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resembling disease)的生理和遗传分析第32-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4.1.1 实验材料第33页
        4.1.2 类病斑突变体在不同纬度环境和遮光下的表现型第33-34页
        4.1.3 类病斑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4页
        4.1.4 突变体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反应第34页
    4.2 结果第34-40页
        4.2.1 突变体类病斑性状的发生受纬度环境的影响第34-35页
        4.2.2 不同生长阶段类病斑性状表现的差异第35-37页
        4.2.3 机械损伤对类病斑表现的影响第37页
        4.2.4 类病斑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7-38页
        4.2.5 lrd突变体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反应第38-40页
    4.3 讨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5页
第5章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rd40的抗病性与细胞学分析第45-5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5.1.1 实验材料第46页
        5.1.2 lrd 40的类病变表现型与遗传分析第46-47页
        5.1.3 lrd 40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第47页
        5.1.4 lrd 40的类病变与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第47页
        5.1.5 lrd 40的叶片细胞死亡检测第47页
        5.1.6 类病变表达诱导水稻叶片细胞产生H_2O_2沉积第47-48页
    5.2 结果第48-50页
        5.2.1 类病变突变体lrd 40的表现型、遗传特征第48-49页
        5.2.2 类病变突变体lrd 40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第49页
        5.2.3 lrd 40的类病变性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第49-50页
        5.2.4 lrd 40的类病变为程序性细胞死亡第50页
        5.2.5 lrd 40的类病变表达诱导水稻叶片细胞产生H_2O_2沉积第50页
    5.3 讨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第6章 Rim2因子超级家族的分布及分子指纹技术在水稻品种鉴定中的应用第55-65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6.1.1 材料第56-57页
        6.1.2 方法第57-58页
            6.1.2.1 DNA的提取第57页
            6.1.2.2 PCR反应第57页
            6.1.2.3 聚类分析第57-58页
            6.1.2.4 Rim2因子的数据采集和作图第58页
    6.2 结果和分析第58-61页
        6.2.1 编码亚组和假基因亚组的Rim2因子的染色体作图第58-59页
        6.2.2 Rim2分子指纹分析育种系谱第59-61页
        6.2.3 Rim2分子指纹的品种鉴定第61页
    6.3 讨论第61-63页
        6.3.1 Rim2分子标记的优点第61页
        6.3.2 Rim2因子的结构与功能第61-62页
        6.3.3 Rim2分子标记应用前景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附录A 表目录第65-66页
附录B 图目录第66-67页
附录C 发表论文第67-68页
附录D 研究成果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律翻译中的“规范性”--以《民法通则》四译本为例
下一篇:文化语境在法律术语翻译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