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肩处等效声源的高速公路交通噪声预测与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处理 | 第21-34页 |
2.1 概述 | 第21-22页 |
2.2 实验准备 | 第22-24页 |
2.2.1 实验器材和人员配置 | 第22-23页 |
2.2.2 实验地点选取 | 第23页 |
2.2.3 实验设计原则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4-27页 |
2.3.1 实验目的 | 第24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3.3 实验条件要求 | 第25页 |
2.3.4 实际交通噪声测量地点 | 第25-27页 |
2.4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7-33页 |
2.4.1 速度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2.4.2 噪声车辆折算系数 | 第30-31页 |
2.4.3 速度离散化方法 | 第31-32页 |
2.4.4 交通量数据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研究 | 第34-55页 |
3.1 模型要素准备 | 第34-36页 |
3.1.1 影响因素识别 | 第34-35页 |
3.1.2 声源位置假设 | 第35-36页 |
3.1.3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 | 第36页 |
3.2 交通噪声源强模型 | 第36-48页 |
3.2.1 单车瞬时最大声压级模型建立 | 第36-42页 |
3.2.2 源强模型建立 | 第42-46页 |
3.2.3 源强模型修正 | 第46-48页 |
3.3 交通噪声衰减模型 | 第48-54页 |
3.3.1 研究内容界定 | 第48-49页 |
3.3.2 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 | 第49页 |
3.3.3 衰减规律揭示 | 第49-52页 |
3.3.4 衰减模型建立 | 第52-54页 |
3.4 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 第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交通噪声影响程度评价研究 | 第55-65页 |
4.1 交通噪声影响程度评价目的 | 第55-56页 |
4.2 交通噪声影响程度确定方法 | 第56-61页 |
4.2.1 基本思路 | 第56页 |
4.2.2 交通噪声评价指标 | 第56-58页 |
4.2.3 不同小时交通噪声影响系数确定 | 第58-59页 |
4.2.4 超标影响系数确定 | 第59-61页 |
4.3 交通噪声影响程度分级标准研究 | 第61-64页 |
4.3.1 加权等效声压级计算 | 第61-62页 |
4.3.2 影响程度分级标准划分 | 第62-63页 |
4.3.3 交通噪声服务水平分级研究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65-76页 |
5.1 某B高速测量点位概况 | 第65-67页 |
5.2 不同车道各车型车辆速度特性分析 | 第67-68页 |
5.3 交通噪声预测分析 | 第68-73页 |
5.3.1 声学当量的交通量计算 | 第68-70页 |
5.3.2 基于路肩处等效声源的交通噪声预测 | 第70-71页 |
5.3.3 规范给出模型的交通噪声预测 | 第71-72页 |
5.3.4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 | 第72-73页 |
5.4 交通噪声影响程度评价 | 第73-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