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区岩饼及片帮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工程概况 | 第9-10页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高地应力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地应力理论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2 岩芯饼化现象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片帮现象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形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2 岩浆岩与地层 | 第18-20页 |
2.2.1 岩浆岩 | 第18-19页 |
2.2.2 地层 | 第19-20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2.4 风化卸荷 | 第21-23页 |
第3章 研究区岩体力学环境条件 | 第23-32页 |
3.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23-24页 |
3.2 地应力实测结果分析 | 第24-31页 |
3.2.1 平面水压致裂法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3.2.2 空间应力解除法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岩饼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第32-58页 |
4.1 概述 | 第32-33页 |
4.2 岩饼发育与分布特征 | 第33-45页 |
4.2.1 岩饼空间分布的一般情况 | 第33-42页 |
4.2.2 岩饼几何形态特征 | 第42-45页 |
4.3 岩饼发育的影响因素 | 第45页 |
4.4 岩饼形成的岩体力学分析 | 第45-49页 |
4.4.1 岩饼厚度与地应力的关系 | 第45-46页 |
4.4.2 岩饼长短轴差与水平地应力的关系 | 第46-47页 |
4.4.3 岩饼挠曲度与地应力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4.5 岩饼形成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49-56页 |
4.5.1 岩饼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4.5.2 岩饼形成模拟结果 | 第51-56页 |
4.6 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片帮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 第58-89页 |
5.1 概述 | 第58页 |
5.2 片帮发育与分布特征 | 第58-77页 |
5.2.1 平硐片帮空间分布特征 | 第58-61页 |
5.2.2 平硐片帮破裂特征 | 第61-73页 |
5.2.3 平硐片帮微观测试研究 | 第73-77页 |
5.3 片帮发育的影响因素 | 第77-79页 |
5.3.1 内部因素 | 第77-78页 |
5.3.2 外部因素 | 第78-79页 |
5.4 片帮形成的岩体力学分析 | 第79-81页 |
5.4.1 片帮发育部位与大主应力方向的关系 | 第79-80页 |
5.4.2 片帮发育程度与大主应力方向的关系 | 第80页 |
5.4.3 宏观地应力量值的估算 | 第80-81页 |
5.5 片帮形成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81-87页 |
5.5.1 片帮模型建立 | 第81-82页 |
5.5.2 片帮形成模拟结果 | 第82-87页 |
5.6 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1)松塔坝区地应力状况 | 第89页 |
(2)松塔坝区岩饼特征及形成机制认识 | 第89页 |
(3)松塔坝区片帮特征及形成机制认识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5-96页 |
附录A 平硐断面回弹测试值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