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县域新型工业化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9-25页 |
2.1 新型工业化相关概念和特征 | 第19-21页 |
2.1.1 新型工业化相关概念 | 第19页 |
2.1.2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 第19-21页 |
2.2 县域经济理论的概念及含义 | 第21-22页 |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 | 第21页 |
2.2.2 县域经济的含义和特点 | 第21-22页 |
2.3 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增长极理论 | 第23页 |
2.3.3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国内外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25-34页 |
3.1 国外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第25-29页 |
3.1.1 美国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第25-26页 |
3.1.1.1 极强的工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 第25-26页 |
3.1.1.2 完善的专利体制 | 第26页 |
3.1.2 法国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第26-27页 |
3.1.2.1 充分利用县域区位资源 | 第27页 |
3.1.2.2 鼓励新型乡村企业发展 | 第27页 |
3.1.3 日本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第27-29页 |
3.1.3.1 打造以辅助型产业为主的新型县域工业模式 | 第28页 |
3.1.3.2 密切的产学研合作 | 第28-29页 |
3.2 国内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第29-32页 |
3.2.1 江西石城县发展经验借鉴 | 第29-30页 |
3.2.1.1 发展“一村一品”,以现代农业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发展 | 第29页 |
3.2.1.2 组建农业协会,引进新产品技术 | 第29-30页 |
3.2.2 广东梅州油茶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30-31页 |
3.2.2.1 扶持深加工企业,加工带动种植业 | 第30页 |
3.2.2.2 科技推动,增加油茶产业效益 | 第30-31页 |
3.2.3 天津市滨海新区发展经验借鉴 | 第31-32页 |
3.2.3.1 依托核心增长极,延长县域产业链 | 第31页 |
3.2.3.2 抓住政策机遇,发展朝阳产业 | 第31-32页 |
3.3 国内外经验借鉴对新民的启示 | 第32-34页 |
3.3.1 依托县域区位,推动辅助型产业发展 | 第32页 |
3.3.2 建设新型深加工企业,推动特定农产品产业化 | 第32页 |
3.3.3 依托政策优势,打造县域工业产业园 | 第32-34页 |
第4章 新民地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34-41页 |
4.1 新民地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 | 第34-36页 |
4.1.1 改革开放初期——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 第34页 |
4.1.2 “十一五”期间——县域新型工业化转型发展起步阶段 | 第34-35页 |
4.1.3 “十二五”期间——县域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阶段 | 第35-36页 |
4.2 新民地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 第36-39页 |
4.2.1 以工业建市,规模企业数量连年增长 | 第36-37页 |
4.2.2 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沈西药谷” | 第37-38页 |
4.2.3 因地制宜打造“东北纸都”,引领地区林业发展 | 第38-39页 |
4.3 新民地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特点 | 第39-41页 |
4.3.1 农业企业在县域新型工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 第39-40页 |
4.3.2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建立新型工业化系统 | 第40-41页 |
第5章 新民地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存在问题及成因 | 第41-44页 |
5.1 新民地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5.1.1 发展环境吸引力较弱,人才储备不足 | 第41页 |
5.1.2 品牌意识较弱,龙头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 第41页 |
5.1.3 科技普及率较低,信息化建设程度较弱 | 第41-42页 |
5.2 新民县域新型工业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2-44页 |
5.2.1 基础建设薄弱导致人才缺失 | 第42页 |
5.2.2 资金要素构成问题导致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 第42-43页 |
5.2.3 信息化建设意识薄弱导致新型工业化建设缓慢 | 第43-44页 |
第6章 新民县域新型工业化对策及建议 | 第44-48页 |
6.1 充分分析区位因素,合理规划县域新型工业化布局 | 第44页 |
6.2 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 第44-45页 |
6.3 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培养龙头深加工企业 | 第45-46页 |
6.4 专注“绿色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46页 |
6.5 推行“校企合作”,培养科技专业人才 | 第46页 |
6.6 创新投资机制,吸纳外商投资 | 第46-4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