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国内外沼气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1.1 国外沼气发展现状 | 第15页 |
1.1.2 国内沼气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 沼气发酵的生化过程及微生物的作用 | 第16-20页 |
1.2.1 沼气发酵的生化过程 | 第16-17页 |
1.2.2 沼气发酵中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 第17-20页 |
1.3 影响沼气发酵的工艺和环境因素 | 第20-22页 |
1.3.1 发酵底物 | 第20页 |
1.3.2 温度 | 第20-21页 |
1.3.3 pH和挥发性有机酸 | 第21页 |
1.3.4 氨氮 | 第21-22页 |
1.3.5 有机负荷率和水力停留时间 | 第22页 |
1.4 沼气发酵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1.4.1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简述 | 第22-23页 |
1.4.2 克隆文库测序法(Clone library sequencing) | 第23-24页 |
1.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24页 |
1.4.4 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 | 第24-25页 |
1.4.5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RFLP) | 第25页 |
1.4.6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 | 第25-26页 |
1.4.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6-27页 |
1.4.8 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27-28页 |
1.4.9 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宏基因组学的研究 | 第28页 |
1.4.10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宏转录组学的研究 | 第28-30页 |
1.5 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 第30-32页 |
1.5.1 选题缘由 | 第3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5.4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5.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重复间原核生物群落的差异性研究 | 第32-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 第32页 |
2.1.2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32-33页 |
2.1.3 DNA提取,16SrRNA基因PCR与DGGE | 第33-34页 |
2.1.4 相关性分析方法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2.2.1 发酵过程 | 第34-36页 |
2.2.2 基于PCR-DGGE的微生物多样性与动态分析 | 第36-37页 |
2.2.3 两个重复间微生物类群变化是否同步 | 第37-39页 |
2.2.4 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15℃批量式工艺条件下模拟研究云南亚热带户用沼气池原核生物群落动态 | 第41-7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3.1.1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3.1.2 原料周边环境及其采集 | 第41-43页 |
3.1.3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43页 |
3.1.4 环境样品DNA的提取、16SrRNA基因PCR与纯化 | 第43-44页 |
3.1.5 文库的构建、测序与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3.1.6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5-64页 |
3.2.1 发酵过程 | 第45-46页 |
3.2.2 DNA提取与PCR结果 | 第46-47页 |
3.2.3 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 | 第47-53页 |
3.2.4 古菌群落多样性与功能 | 第53-57页 |
3.2.5 微生物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57-63页 |
3.2.6 代谢路径分析 | 第63-64页 |
3.3 讨论 | 第64-68页 |
3.3.1 批量式发酵的微生物群落动态 | 第64-66页 |
3.3.2 连续(半连续)发酵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66-67页 |
3.3.3 挥发酸和产气速率变化 | 第67-68页 |
3.4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不同温度对云南亚热带户用沼气池中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模拟研究 | 第70-9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4.1.1 实验设计 | 第70页 |
4.1.2 采集原料和接种物的基本信息 | 第70-71页 |
4.1.3 环境因子的测定 | 第71页 |
4.1.4 污泥样品DNA的提取、16SrRNA基因PCR与纯化 | 第71页 |
4.1.5 16SrRNA基因PCR文库构建、测序与数据分析 | 第71页 |
4.1.6 微生物类群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1-91页 |
4.2.1 发酵过程 | 第71-73页 |
4.2.2 DNA提取与PCR结果 | 第73-74页 |
4.2.3 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功能 | 第74-80页 |
4.2.4 古菌类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 | 第80-84页 |
4.2.5 原核生物类群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 第84-90页 |
4.2.6 各温度段产气高峰期的代谢路径分析 | 第90-91页 |
4.3 讨论 | 第91-95页 |
4.3.1 低温沼气发酵微生物群 | 第91-92页 |
4.3.2 中温沼气发酵微生物群 | 第92-93页 |
4.3.3 高温沼气发酵微生物群 | 第93页 |
4.3.4 中温向高温转变过程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93-95页 |
4.4 小结 | 第95-98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5.1 综合讨论 | 第98-99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5.3 展望 | 第100页 |
5.4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表 | 第117-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