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 汽车噪声的分析方法 | 第18-25页 |
1.2.1 汽车噪声的试验分析方法 | 第18-23页 |
1.2.2 汽车噪声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1.2.3 汽车噪声的试验-数值混合分析方法 | 第25页 |
1.3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简介 | 第25-32页 |
1.3.1 传统TPA | 第25-27页 |
1.3.2 快速TPA | 第27-28页 |
1.3.3 多级TPA | 第28页 |
1.3.4 工况TPA | 第28-31页 |
1.3.5 OPAX | 第31-32页 |
1.4 低频声-固耦合噪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2-3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1.4.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6-37页 |
1.5 国内外传递路径研究现状 | 第37-41页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7-39页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9-41页 |
1.5.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41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第2章 传递路径分析的基础理论 | 第44-68页 |
2.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46-48页 |
2.2 传递函数的理论及识别方法 | 第48-60页 |
2.2.1 模态叠加法的系统传递函数分析 | 第48-50页 |
2.2.2 子结构综合法的传递函数分析 | 第50-56页 |
2.2.3 传递函数的无偏估计方法 | 第56-59页 |
2.2.4 相干函数 | 第59-60页 |
2.3 结构工作载荷的识别方法 | 第60-63页 |
2.3.1 工作载荷识别理论介绍 | 第60-61页 |
2.3.2 奇异值分解 | 第61-63页 |
2.4 单参考TPA | 第63-65页 |
2.5 多参考TPA及PCA方法 | 第65-67页 |
2.5.1 多参考TPA | 第65页 |
2.5.2 PCA方法 | 第65-6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3章 基于试验方法的低频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分析 | 第68-92页 |
3.1 整车传递路径模型 | 第68-70页 |
3.1.1 低频噪声结构激励 | 第68-69页 |
3.1.2 低频噪声结构传递路径 | 第69-70页 |
3.2 试验传递路径分析 | 第70-76页 |
3.2.1 试验准备 | 第71-75页 |
3.2.2 试验过程 | 第75-76页 |
3.3 基于TPA的整车低频噪声的综合分析 | 第76-90页 |
3.3.1 低频噪声初步分析 | 第76-77页 |
3.3.2 低频噪声TPA频谱分析 | 第77-78页 |
3.3.3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78-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4章 声-固耦合模型建立及混合TPA模型验证方法 | 第92-122页 |
4.1 声-固耦合模态理论 | 第92-96页 |
4.1.1 结构模态理论 | 第92-93页 |
4.1.2 声腔模态理论 | 第93-95页 |
4.1.3 声-固耦合模态理论 | 第95-96页 |
4.2 轻型客车整车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 | 第96-102页 |
4.2.1 车架及白车身的有限元建模 | 第96-97页 |
4.2.2 车架及白车身模态分析 | 第97-100页 |
4.2.3 轻型客车车架-车身系统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 | 第100-102页 |
4.3 轻型客车声腔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 | 第102-104页 |
4.3.1 轻型客车声腔有限元建模 | 第102-103页 |
4.3.2 轻型客车声腔模态分析 | 第103-104页 |
4.4 轻型客车声-固耦合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 | 第104-107页 |
4.4.1 轻型客车声-固耦合有限元建模 | 第104页 |
4.4.2 轻型客车声-固耦合模型模态分析 | 第104-107页 |
4.5 内饰材料的声学特性 | 第107-110页 |
4.6 基于混合TPA的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110-121页 |
4.6.1 混合TPA方法 | 第110-111页 |
4.6.2 低频噪声混合TPA频谱分析 | 第111-112页 |
4.6.3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112-119页 |
4.6.4 基于混合TPA的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119-12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5章 整车虚拟TPA的建模与分析 | 第122-146页 |
5.1 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22-130页 |
5.1.1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123-125页 |
5.1.2 板簧模型的建立 | 第125-126页 |
5.1.3 前、后悬架系统建模 | 第126-128页 |
5.1.4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128-130页 |
5.1.5 传动轴建模 | 第130页 |
5.2 虚拟路面的建立 | 第130-132页 |
5.3 整车虚拟TPA模型验证 | 第132-134页 |
5.4 基于虚拟TPA的低频噪声分析 | 第134-143页 |
5.4.1 虚拟TPA方法 | 第134页 |
5.4.2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134-142页 |
5.4.3 综合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 | 第142-143页 |
5.5 混合TPA、试验TPA与虚拟TPA的对比分析 | 第143-1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6章 声-固耦合噪声次级传递路径分析及控制方法研究 | 第146-170页 |
6.1 主要路径的单级传递路径分析 | 第146-149页 |
6.1.1 发动机传递率分析 | 第146-148页 |
6.1.2 传递特性分析 | 第148-149页 |
6.2 板件的次级传递路径分析 | 第149-162页 |
6.2.1 模态贡献量分析 | 第149-153页 |
6.2.2 改进的板件声学贡献量综合分析方法 | 第153-160页 |
6.2.3 板件的声学影响系数 | 第160-162页 |
6.3 低频噪声控制方案 | 第162-168页 |
6.3.1 阻尼降噪 | 第162-165页 |
6.3.2 低频声-固耦合噪声控制仿真分析 | 第165-166页 |
6.3.3 低频声-固耦合噪声控制试验验证 | 第166-1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70-174页 |
7.1 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70-172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88-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