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直喷汽油机直接喷油起动瞬变过程燃烧机理和排放控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8-42页
    1.1 引言第18-23页
        1.1.1 能源问题第18-21页
        1.1.2 环境问题第21-23页
    1.2 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第23-28页
        1.2.1 缸内直喷汽油机第23-26页
        1.2.2 国内外缸内直喷汽油机现状第26-28页
    1.3 起动-停止技术第28-37页
        1.3.1 起动-停止技术的优势及问题第28页
        1.3.2 国内外起动-停止技术研究状况第28-37页
    1.4 国内外缸内直喷汽油机起动工况的研究现状第37-3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9-42页
第2章 缸内直喷汽油机起动-停止技术研究试验平台及模拟平台搭建第42-58页
    2.1 引言第42页
    2.2 台架总体布局第42-44页
    2.3 直接起动瞬变过程测控系统第44-45页
    2.4 冷却液温度控制系统第45-46页
    2.5 扭矩测量系统第46-47页
    2.6 排放采集系统第47页
    2.7 可视化定容装置及喷油器、燃油轨道压力传感器标定系统第47-53页
        2.7.1 可视化定容装置第48-49页
        2.7.2 标定系统的设计与安装第49-50页
        2.7.3 标定方法与标定结果第50-53页
    2.8 计算仿真平台搭建第53-57页
        2.8.1 几何实体模型第53-54页
        2.8.2 计算网格划分即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设置第54页
        2.8.3 数学模型及计算算法第54-56页
        2.8.4 数值计算方法第56-57页
    2.9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3章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着火特性、发动机转动特性及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58-88页
    3.1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8-63页
        3.1.1 过量空气系数及喷油-点火间隔时间对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8-59页
        3.1.2 活塞初始位置对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9-60页
        3.1.3 冷却液温度对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第60-62页
        3.1.4 喷射压力对首循环着火特性的影响第62-63页
    3.2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63-80页
        3.2.1 喷射策略对首循环燃烧和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63-71页
        3.2.2 活塞初始位置对首循环燃烧和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71-75页
        3.2.3 冷却液温度对首循环燃烧和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75-79页
        3.2.4 不同喷射压力对首循环燃烧和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79-80页
    3.3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80-86页
        3.3.1 控制参数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80-84页
        3.3.2 活塞初始位置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84-85页
        3.3.3 冷却液温度对直接起动模式首循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85-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4章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次循环燃烧特性、发动机转动特性及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88-112页
    4.1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次循环燃烧特性的影响第89页
    4.2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次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89-96页
        4.2.1 过量空气系数对次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89-91页
        4.2.2 喷油正时系数对次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91页
        4.2.3 冷却液温度对次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91-93页
        4.2.4 喷射压力对次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93-94页
        4.2.5 不同活塞初始位置对次循环发动机转动特性的影响第94-96页
    4.3 控制参数及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次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96-100页
        4.3.1 控制参数对次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96-98页
        4.3.2 冷却液温度对次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98-99页
        4.3.3 喷油压力对次循环有害物排放的影响第99-100页
    4.4 正转直接起动模式第100-102页
    4.5 直接起动模式实现的转动特性需求第102-104页
    4.6 不同起动条件对直接起动模式实现的影响第104-109页
    4.7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第5章 停机控制参数对活塞停止相位及直接起动模式实现的影响第112-124页
    5.1 引言第112页
    5.2 发动机停机后燃油轨道压力的变化规律第112-113页
    5.3 发动机停机后曲轴的相位第113页
    5.4 发动机停止后活塞相位的规律第113-114页
    5.5 发动机停止过程中发生反转的情况判断第114页
    5.6 发动机停止过程中发生反转的理论分析第114-116页
    5.7 发动机停止过程中发生反转的判断第116-117页
    5.8 停机前转速对活塞停止相位及直接起动模式实现的影响第117-119页
    5.9 停机时节气门开度对活塞停止相位及直接起动模式实现的影响第119-122页
    5.10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6章 多种起动模式与直接起动模式第124-138页
    6.1 原机起动特性第124-125页
    6.2 起动机辅助起动模式首循环着火及燃烧第125-136页
        6.2.1 试验研究方法第125-127页
        6.2.2 不同冷却液温度时喷油控制策略第127-128页
        6.2.3 点燃区和自燃区燃烧特性分析第128-129页
        6.2.4 起动过程燃烧特性、起动转速特性和排放性能第129-136页
        6.2.5 不同起动模式下起动转速与排放性能第136页
    6.3 本章小结第136-138页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第138-142页
    7.1 全文总结第138-140页
    7.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40页
    7.3 今后工作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0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用车悬架K&C特性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客观评价
下一篇:轻型客车低频声—固耦合噪声传递路径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