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 篇章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概述 | 第14-20页 |
第一节 概念解析及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一 概念解析 | 第14-15页 |
二 理论举要 | 第15-18页 |
第二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证据制度中的地位 | 第18-20页 |
一 正式确立程序性裁判的重要地位 | 第18-19页 |
二 推进庭前准备程序的改革 | 第19页 |
三 进一步优化刑事诉讼的各项职能 | 第19页 |
四 强化了冤假错案的防范机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32页 |
第一节 由几个案例分析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 | 第20-24页 |
一 程序观念的虚化——以呼格吉勒图案为例 | 第20-21页 |
二 传统诉讼模式的制约——以聂树斌案为例 | 第21-22页 |
三 以证据证明力为导向——以念斌案为例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一 范围的界定需明确 | 第24-25页 |
二 运行上存在“五难” | 第25-28页 |
第三节 相关问题产生之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 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 | 第28-29页 |
二 受多元的规则制定模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 尚未与宪法建立直接关联,位阶不高 | 第30页 |
四 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尚未完全挂钩 | 第30-31页 |
五 尚无法承载保证公正审判的功能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域外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主要规定 | 第32-38页 |
第一节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内容 | 第32-35页 |
一 美国宪法修正案相关内容 | 第32-33页 |
二 英国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的规定 | 第33-34页 |
三 德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 | 第34页 |
四 日本刑事诉讼法相关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各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法理基础 | 第35-38页 |
一 法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诉讼模式和诉讼参与人地位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三 刑事诉讼目的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建议 | 第38-43页 |
第一节 从法价值的角度出发确立原则 | 第38-39页 |
一 贯彻证据裁判原则,切实防范冤假错案 | 第38页 |
二 贯彻程序公正原则,强化人权保障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完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等上位法的指导 | 第39-40页 |
一 建议完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的规定 | 第39-40页 |
二 制定专门的刑事证据法典 | 第40页 |
第三节 排除制度与排除规则之立法应完善 | 第40-43页 |
一 建立更加明确的规范指引 | 第41页 |
二 强化案例指导制度 | 第41页 |
三 完善刑事证据规则体系 | 第41-42页 |
四 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