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图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第12-14页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第14-44页
    1 心理复原力及其认知研究概述第14-29页
        1.1 心理复原力起源及其概念第14-15页
        1.2 心理复原力研究历程第15-16页
        1.3 心理复原力的研究范式第16-17页
        1.4 心理复原力的理论模型第17-24页
            1.4.1 早期心理复原力理论模型第17-19页
            1.4.2 心理复原力整合模型第19-21页
            1.4.3 心理复原力的积极评价风格理论模型第21-23页
            1.4.4 心理复原力应用类模型和其他模型第23-24页
        1.5 心理复原力的结构及其评估和测量第24-27页
        1.6 心理复原力的认知研究现状第27页
        1.7 心理复原力研究小结第27-29页
    2 自我图式研究综述第29-35页
        2.1 图式和自我图式的概念第29-30页
        2.2 自我图式的内容和功能及图式保持特点第30-31页
        2.3 自我图式对信息加工的认知特点第31页
        2.4 自我图式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第31-34页
            2.4.1 图式与自我紧密程度测量第31页
            2.4.2 心理距离测量任务第31-32页
            2.4.3 属性冗余卡片分类任务第32页
            2.4.4 自我参照编码任务第32-33页
            2.4.5 情绪性stroop任务第33页
            2.4.6 情感性stroop启动范式第33页
            2.4.7 脑成像技术与认知研究结合范式第33-34页
        2.5 自我图式研究小结第34-35页
    3 自我图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的研究综述第35-38页
        3.1 消极自我图式与消极发展结果关系研究第35-36页
        3.2 积极自我图式与消极发展结果和心理复原力关系第36-37页
            3.2.1 积极自我图式与抑郁第36页
            3.2.2 积极自我图式与焦虑第36-37页
            3.2.3 积极自我图式与心理复原力第37页
        3.3 自我图式与心理复原力研究小结第37-38页
    4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38-40页
        4.1 单一自我图式预测发展结果的弊端第38页
        4.2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第38-39页
        4.3 研究范式的局限性第39-40页
    5 问题的提出第40-41页
    6 研究意义第41-43页
        6.1 理论意义第41页
        6.2 实践意义第41-43页
    7 研究的创新性第43-44页
第三部分 研究总体第44-86页
    1 核心概念界定第44-46页
        1.1 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第44页
        1.2 自我图式:图式、无图式、反图式第44-45页
        1.3 认知结构第45-46页
    2 研究设计第46-48页
        2.1 研究假设第46页
        2.2 研究目标第46-47页
        2.3 研究思路第47-48页
    3 研究一:量表的翻译和修订及实验材料生成第48-59页
        3.1 研究目的第48页
        3.2 研究工具第48-49页
        3.3 被试第49页
        3.4 研究方法第49-50页
        3.5 结果第50-59页
            3.5.1 积极图式问卷-修订版(PSQ-C)的分析结果第50-54页
            3.5.2 实验词汇评定结果第54-59页
    4 研究二:大学生心理复原力与自我图式的相关研究第59-68页
        4.1 研究目的第59页
        4.2 研究对象第59页
        4.3 研究工具第59-60页
            4.3.1 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RSUS)第59页
            4.3.2 Young图式量表简版中文版问卷(YSQ-SF中文版)第59-60页
            4.3.3 积极图式问卷-中文版(PSQ-C)第60页
            4.3.4 抑郁自评量表(SDS)第60页
            4.3.5 焦虑自评量表(SAS)第60页
        4.4 统计方法第60-61页
        4.5 结果第61-68页
            4.5.1 描述性分析结果第61-62页
            4.5.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62页
            4.5.3 相关分析结果第62-63页
            4.5.4 差异分析第63-64页
            4.5.5 回归分析第64页
            4.5.6 与已有结果的比较第64-65页
            4.5.7 中介效应分析第65-68页
    5 研究三:心理复原力图式的存在性研究第68-77页
        5.1 研究目的第68页
        5.2 被试第68页
        5.3 研究材料第68页
        5.4 研究方法和工具第68-70页
            5.4.1 自我参照编码任务(SRET)第68-69页
            5.4.2 图式的心理距离和认知结构第69-70页
        5.5 结果第70-77页
            5.5.1 认同量第70-72页
            5.5.2 反应时第72-73页
            5.5.3 再认量和确认再认反应时第73-74页
            5.5.4 心理距离第74页
            5.5.5 高低特质复原力组的自我图式指标的比较第74-75页
            5.5.6 图式的认知结构第75-77页
    6 研究四:心理复原力图式的稳定性研究第77-81页
        6.1 研究目的第77页
        6.2 研究对象第77页
        6.3 研究工具和方法第77-78页
        6.4 结果第78-81页
    7 讨论第81-85页
    8 结论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附录第93-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徐州市环卫行业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无泵驱动的惯性微流控器件研制及粒子操控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