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实地考察法 | 第14页 |
1.4.3 个案分析法 | 第14页 |
1.4.4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2.1.1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 第15-16页 |
2.1.2 公共服务市场化 | 第16-18页 |
2.2 环卫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23页 |
3 徐州市环卫行业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概况及改革成效 | 第23-32页 |
3.1 徐州市环卫行业市场化的背景和概况 | 第23-24页 |
3.1.1 徐州市环卫行业市场化背景 | 第23页 |
3.1.2 徐州市环卫行业概况 | 第23-24页 |
3.2 徐州市环卫市场化现状 | 第24-28页 |
3.2.1 道路保洁市场化现状 | 第24-25页 |
3.2.2 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现状 | 第25-28页 |
3.3 徐州市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成效 | 第28-31页 |
3.3.1 徐州市道路清洁市场化改革成效 | 第28-29页 |
3.3.2 徐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成效 | 第29-31页 |
3.4 徐州市环卫市场化改革成效分析 | 第31-32页 |
3.4.1 公共服务市场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 第31页 |
3.4.2 公共服务市场化促进了政府改革 | 第31页 |
3.4.3 公共服务市场化完善了监管体制 | 第31页 |
3.4.4 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公众参与 | 第31-32页 |
4 徐州市环卫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4.1 徐州市环卫行业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4.1.1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4.1.2 环卫行业市场化条件不充分 | 第35-36页 |
4.1.3 社会参与较少和监督不足 | 第36-37页 |
4.2 徐州市环卫行业服务公共市场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4.2.1 市场化配套政策不完善 | 第37-38页 |
4.2.2 政府市场化定位不明确 | 第38-39页 |
4.2.3 环卫市场化程度低 | 第39-40页 |
4.2.4 公民的环卫参与意识较低 | 第40-41页 |
5 国内外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第41-47页 |
5.1. 国外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 第41-43页 |
5.1.1 美国 | 第41页 |
5.1.2 英国 | 第41-42页 |
5.1.3 德国 | 第42页 |
5.1.4 日本 | 第42-43页 |
5.2 国内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 第43-44页 |
5.2.1 北京 | 第43页 |
5.2.2 上海 | 第43-44页 |
5.2.3 成都 | 第44页 |
5.3 国内外环卫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启示 | 第44-47页 |
5.3.1 环卫市场法制化、规范化 | 第44页 |
5.3.2 政府职能一体化、管理方式多样化 | 第44-45页 |
5.3.3 环卫设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 | 第45页 |
5.3.4 监管体系智能化、精细化 | 第45-46页 |
5.3.5 民众参与度广泛,公共责任感强 | 第46-47页 |
6 深化徐州市环卫行业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 第47-53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47-50页 |
6.1.1 革新行政体制,明确自身定位 | 第47页 |
6.1.2 构建环卫整体新布局,助力环卫产业链 | 第47-48页 |
6.1.3 加快环卫市场培育,完善环卫市场体系 | 第48页 |
6.1.4 丰富管理模式,加深公私合营 | 第48-49页 |
6.1.5 推进环卫行业“法制“和”法治” | 第49-50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50-51页 |
6.2.1 加强环卫企业软硬实力建设 | 第50-51页 |
6.2.2 加强环卫企业的保障制度 | 第51页 |
6.3 社会层面 | 第51-53页 |
6.3.1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51页 |
6.3.2 发挥公众的作用 | 第51-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