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意义和背景 | 第11-12页 |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 第12-14页 |
·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路面结构体系及接触问题的力学基础 | 第20-28页 |
·路面结构力学算法 | 第20-23页 |
·弹性理论空间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20-22页 |
·弹性层状体系 | 第22-23页 |
·接触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接触问题的分类 | 第23-24页 |
·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24-25页 |
·弹性接触问题的基本方程 | 第25页 |
·经典的赫兹(Hertz)接触理论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ANSYS软件简介及其接触算法 | 第28-61页 |
·ANSYS软件简介 | 第28-29页 |
·ANSYS软件的主要特点 | 第28-29页 |
·ANSYS参数化语言APDL | 第29页 |
·ANSYS中的接触分析 | 第29-45页 |
·ANSYS接触单元简介 | 第30-34页 |
·ANSYS接触问题的特性 | 第34-36页 |
·面-面接触分析过程 | 第36-41页 |
·面-面分析中重要的实常数和关键字选项 | 第41-45页 |
·ANSYS中的三维接触算法 | 第45-54页 |
·ANSYS中一般问题的有限元解法及步骤 | 第45-50页 |
·ANSYS中三维接触问题求解 | 第50-53页 |
·接触问题求解过程 | 第53-54页 |
·用APDL语言实现接触问题分析 | 第54-60页 |
·建立模型及划分网格 | 第54-58页 |
·施加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沥青路面层间接触的有限元模型 | 第61-109页 |
·建立路面模型 | 第61-66页 |
·路面荷载 | 第61-62页 |
·层间接触条件 | 第62-63页 |
·路面结构参数 | 第63-64页 |
·路面结构模型 | 第64-66页 |
·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第66页 |
·连续模型和接触模型力学响应比较 | 第66-83页 |
·路面各结构层弯沉 | 第67-70页 |
·水平正应力 | 第70-73页 |
·沥青面层底面和基层底面的最大主应力 | 第73-77页 |
·土基顶部的最小主应变 | 第77-78页 |
·沥青面层底面的最大剪应力 | 第78-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接触模型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83-97页 |
·层间不同接触状态对路面各结构层弯沉的影响 | 第83-87页 |
·层间不同接触状态对水平正应力的影响 | 第87-89页 |
·层间不同接触状态对沥青面层底面和基层底面的最大主应力的影响 | 第89-92页 |
·层间不同接触状态对土基顶部的最小主应变的影响 | 第92-93页 |
·层间不同接触状态对沥青面层底面的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水平荷载对接触摩擦和连续模型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97-107页 |
·水平荷载对路面结构弯沉值对比 | 第97-100页 |
·水平荷载对水平正应力的影响 | 第100页 |
·水平荷载对沥青面层和基层底面最大主应力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水平荷载对土基顶面最小主应变的影响 | 第103页 |
·水平荷载对沥青路面最大剪应力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1 结论 | 第109-110页 |
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附件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