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NO_x的排放 | 第10-11页 |
1.1.2 NO_x的治理 | 第11页 |
1.2 氮氧化物的形成和控制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焦炭-NO反应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2 基于微波辐射焦炭脱硝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微波下焦炭微结构变化对NO还原影响 | 第14-16页 |
1.3.4 国内外文献的简析综述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仪器 | 第18-29页 |
2.1 微波-热重-红外反应器 | 第18-23页 |
2.1.1 微波-热重-红外反应器及加热系统 | 第19-20页 |
2.1.2 红外测温系统 | 第20页 |
2.1.3 称重系统 | 第20-21页 |
2.1.4 配气系统 | 第21页 |
2.1.5 气体测量及排气系统 | 第21-22页 |
2.1.6 温度场标定 | 第22-23页 |
2.2 大颗粒热重反应器系统 | 第23-24页 |
2.2.1 大颗粒热重反应器主体部分 | 第23-24页 |
2.2.2 反应系统的调试 | 第24页 |
2.3 立卧管式炉实验系统 | 第24-25页 |
2.3.1 管式实验台主体部分 | 第25页 |
2.3.2 反应系统的调试 | 第25页 |
2.4 其它测试仪器简介 | 第25-27页 |
2.4.1 红外热像仪 | 第26页 |
2.4.2 热重分析仪 | 第26页 |
2.4.3 碳氢氮元素分析仪 | 第26页 |
2.4.4 压汞分析仪 | 第26页 |
2.4.5 X射线衍射(XRD) | 第26-27页 |
2.4.6 拉曼(Raman)光谱分析仪 | 第27页 |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焦炭的制备及理化特性分析 | 第29-49页 |
3.1 原始煤焦及模型焦炭的制取 | 第29-31页 |
3.1.1 朔州煤焦的制备 | 第29-30页 |
3.1.2 模型焦炭的制备 | 第30-31页 |
3.2 微波改性焦炭的制备 | 第31-32页 |
3.3 焦炭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第32-33页 |
3.4 微波对焦炭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33-36页 |
3.4.1 朔州煤焦的压汞分析 | 第33-35页 |
3.4.2 模型焦炭的压汞分析 | 第35-36页 |
3.5 微波对焦炭微晶结构的影响 | 第36-45页 |
3.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6-40页 |
3.5.2 拉曼(Raman)光谱分析 | 第40-45页 |
3.6 微波对焦炭表面碳氧元素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5页 |
3.6.2 焦炭中碳氧元素赋存形态的变化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微波改性焦炭的NO反应性实验 | 第49-64页 |
4.1 改性焦炭-NO反应性实验方案 | 第49-50页 |
4.1.1 程序升温法 | 第49页 |
4.1.2 恒温加热法 | 第49-50页 |
4.1.3 恒温下间歇式施加微波法 | 第50页 |
4.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0页 |
4.2 微波对朔州煤焦-NO反应性影响 | 第50-54页 |
4.2.1 改性 800℃-20min朔州煤焦-NO反应性规律 | 第51-53页 |
4.2.2 改性 900℃-20min朔州煤焦-NO反应性规律 | 第53-54页 |
4.3 微波对模型焦炭-NO反应性影响 | 第54-57页 |
4.3.1 改性 800℃-20min模型焦炭-NO反应性规律 | 第54-56页 |
4.3.2 改性 900℃-20min模型焦炭-NO反应性规律 | 第56-57页 |
4.4 间歇式施加微波对模型焦炭-NO反应性影响 | 第57-60页 |
4.5 中温 800℃下微波处理对模型焦炭-NO反应性影响 | 第60-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