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历史及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 第14-20页 |
·大学生就业历史回顾 | 第15-17页 |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 | 第15页 |
·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 | 第15页 |
·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阶段 | 第15-16页 |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 | 第16-17页 |
·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 第17-19页 |
·历年大学生就业情况 | 第17-18页 |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特点 | 第18-19页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 | 第19-20页 |
·影响在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 第19页 |
·冲击公众对教育的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 | 第19页 |
·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 | 第20-27页 |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0-22页 |
·就业需求结构与人才供应结构相脱节 | 第20-21页 |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相矛盾 | 第21页 |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地域性相对过剩 | 第21-22页 |
·大学生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 第22页 |
·高校方面的原因 | 第22-25页 |
·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 第22-23页 |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 第23-24页 |
·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 | 第24-25页 |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 第25-26页 |
·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第25页 |
·盲目提高用人标准 | 第25页 |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 第25-26页 |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第26-27页 |
·就业能力欠缺 | 第26页 |
·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 第26-27页 |
·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27页 |
第四章 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启示 | 第27-34页 |
·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 第28-32页 |
·美国 | 第28-30页 |
·德国 | 第30-31页 |
·日本 | 第31-32页 |
·启示 | 第32-34页 |
·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 第32-33页 |
·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 第33页 |
·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 第33-34页 |
第五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34-44页 |
·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 第34-37页 |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 第34-35页 |
·发展中小企业,创造直接安置的就业岗位 | 第35页 |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 | 第35页 |
·完善相关就业制度改革 | 第35-36页 |
·建立、完善市场中介机构 | 第36页 |
·加强舆论引导 | 第36-37页 |
·推进岗位空缺信息发布制度建设 | 第37页 |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 第37-40页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第37-38页 |
·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 第38页 |
·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 | 第38-39页 |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 第39-40页 |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第40-41页 |
·完善选人机制 | 第40页 |
·改革用人机制 | 第40-41页 |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 | 第41页 |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 | 第41-44页 |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第41页 |
·提高自身素质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