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沉积物孔隙水中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浓度及通量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通量第11-12页
    1.2 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通量测定方法第12-19页
        1.2.1 沉积物-水界面渗流速度测定第12-14页
        1.2.2 HOCs自由溶解态浓度测定方法第14-19页
    1.3 低密度聚乙烯膜被动采样装置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1 低密度聚乙烯膜被动采样原理第19页
        1.3.2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3 国内研究进展第21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案第21-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4.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3 研究方案第23-25页
第二章 沉积物冰界面渗流速度测定第25-45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5-31页
        2.1.1 主要仪器第25页
        2.1.2 实验材料第25-27页
        2.1.3 热脉冲型自动渗流仪参数校准第27页
        2.1.4 水位水压管安装第27-30页
        2.1.5 现场实时监测第30-3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1-43页
        2.2.1 渗流仪测定理论方法探究第31-32页
        2.2.2 水环境温度对渗流仪测定影响第32-35页
        2.2.3 热敏电阻校准和Steinhart-Hart方程第35-36页
        2.2.4 热脉冲上下游温差分析第36-40页
        2.2.5 低渗流通量条件测定研究第40-41页
        2.2.6 现场测定结果分析第41-43页
    2.3 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低密度聚乙烯膜-水中分配系数的确定第45-6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6-54页
        3.1.1 主要仪器第46页
        3.1.2 实验材料第46-47页
        3.1.3 试剂配置第47页
        3.1.4 LDPE膜预处理第47页
        3.1.5 GC-MS分析第47页
        3.1.6 质谱(MS响应)的定量方法第47-48页
        3.1.7 HOCs在Brij30中的溶解度测定方法第48页
        3.1.8 HOCs在LDPE与胶束相中的分配系数测定方法第48-52页
        3.1.9 动力学平衡试验第52页
        3.1.10 活度系数及K_(PE-w)值的测定方法及理论第52-5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3.2.1 平衡萃取时间的确定第54-55页
        3.2.2 K_(PE-w)与K_(mic-w),K_(ow)与C_w~(sat)相关性分析第55-57页
        3.2.3 实验结果及与以往报道数据比较分析第57-61页
    3.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沉积物孔隙水中疏水性有机物生物有效性浓度及通量第63-79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64-70页
        4.1.1 主要仪器第64页
        4.1.2 实验材料第64页
        4.1.3 试剂配置第64-65页
        4.1.4. LDPE膜预处理第65-66页
        4.1.5 GC-MS分析第66页
        4.1.6 LDPE被动采样理论研究第66-67页
        4.1.7 PRC在LDPE膜中平衡时间的测定第67-68页
        4.1.8 低密度聚乙烯膜被动采样装置第68页
        4.1.9 实验室模拟条件第68-69页
        4.1.10 LDPE被动采样装置的现场采样测定第69-70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0-76页
        4.2.1 PRCs在LDPE中平衡时间的确定第70-71页
        4.2.2 沉积物中平衡时间的确定第71-72页
        4.2.3 水、沉积物及砂帽中HOCs生物有效浓度及通量比较分析第72-76页
    4.3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五章 水-气界面气体通量与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第79-99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0-82页
        5.1.1 采样点的布设第80-81页
        5.1.2 采集装置第81-82页
        5.1.3 气样分析第82页
        5.1.4 沉积物-水界面流测定第82页
        5.1.5 水位水压管安装及测定第82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2-96页
        5.2.1 采样地点特征分析第82-83页
        5.2.2 气体通量结果分析第83-85页
        5.2.3 气体通量线性回归分析第85-88页
        5.2.4 沉积物-水界面渗流速度及方向第88-92页
        5.2.5 气体通量与水位高度和温度关系第92页
        5.2.6 影响水-气界面通量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第92-94页
        5.2.7 气体通量及沉积物-水界面流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量相关性分析第94-96页
    5.3 小结第96-9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3页
    6.1 主要结论第99-101页
    6.2 论文创新之处第101页
    6.3 建议与展望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7页
附录:术语与缩略语表第117-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经营模式下森林公园社区居民利益比较研究--以张家界、天门山为例
下一篇:基于博弈理论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利益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