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玉米茎基腐病拮抗菌(48SJ7-1)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应用的研究

摘要第10-11页
英文摘要第11-12页
1 引言第13-23页
    1.1 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1.1 玉米茎基腐病的危害症状第13页
        1.1.2 玉米茎基腐病病害发生情况第13页
        1.1.3 玉米茎基腐病危害加重原因第13-14页
    1.2 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第14-15页
    1.3 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害循环第15页
    1.4 拮抗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状况第15-18页
        1.4.1 拮抗真菌第15-17页
        1.4.2 拮抗细菌第17-18页
        1.4.3 放线菌第18页
    1.5 拮抗细菌的生防机理第18-19页
        1.5.1 抗生作用第18页
        1.5.2 竞争作用第18-19页
        1.5.3 诱导系统抗病性(ISR)第19页
        1.5.4 重寄生作用第19页
    1.6 抗菌活性物质的粗分离与纯化方法第19-21页
        1.6.1 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第19-20页
        1.6.2 抗生素的分离纯化第20-21页
    1.7 玉米茎基腐病防治出现的问题及展望第21-22页
        1.7.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种植第21页
        1.7.2 采用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轮作第21页
        1.7.3 调节播期、合理搭配种植品种第21-22页
        1.7.4 化学防治第22页
        1.7.5 生物防治第22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2.材料与方法第23-32页
    2.1 玉米茎基腐病病拮抗内生菌的筛选第23-24页
        2.1.1 供试材料第23页
        2.1.2 试验方法第23-24页
    2.2 玉米茎基腐病拮抗内生菌的鉴定第24-27页
        2.2.1 供试材料第24-25页
        2.2.2 试验方法第25-27页
    2.3 拮抗内生菌 48SJ7-1 发酵条件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27-28页
        2.3.1 供试材料第27页
        2.3.2 试验方法第27-28页
    2.4 拮抗细菌抑菌活性物质的粗提取第28-29页
        2.4.1 供试材料第28页
        2.4.2 拮抗细菌抑菌活性成分的粗提取及活性检测第28-29页
        2.4.3 拮抗蛋白的分离与测定第29页
    2.5 48SJ7-1 对玉米茎基腐病盆栽及田间防效的测定第29-32页
        2.5.1 供试材料第29页
        2.5.2 试验方法第29-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50页
    3.1 细菌的分离筛选结果第32-33页
    3.2 48SJ7-1 菌株鉴定第33-37页
        3.2.1 48SJ7-1 菌株的传统鉴定第33-35页
        3.2.2 48SJ7-1 的 16Sr 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第35-36页
        3.2.3 4 8SJ7-1 菌株数量与OD600的相关性及其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6-37页
    3.3 48SJ7-1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7-45页
        3.3.1 不同发酵条件单因素对 48SJ7-1 生长的影响第37-38页
        3.3.2 不同发酵条件多因素对 48SJ7-1 生长的影响第38-43页
        3.3.3 培养基的优化试验第43-45页
    3.4 48SJ7-1 抑菌活性物质的粗提取第45-47页
        3.4.1 48SJ7-1 发酵液粗提物抑菌效果的测定第45-46页
        3.4.2 48SJ7-1 发酵液粗蛋白抑菌效果的测定第46-47页
    3.5 48SJ7-1 盆栽及田间防效的测定第47-50页
        3.5.1 48SJ7-1 盆栽防效的测定第47-48页
        3.5.2 48SJ7-1 田间药效实验及安全评价第48-50页
4 讨论第50-53页
    4.1 玉米茎基腐病的筛选第50页
    4.2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0-51页
    4.3 48SJ7-1 抑菌活性物质的粗提取第51页
    4.4 48SJ7-1 的应用研究第51页
    4.5 本研究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第51-53页
5 结论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师庄(48+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导学案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