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灵芝简介 | 第12-15页 |
1.1.1 灵芝的形态 | 第12页 |
1.1.2 灵芝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3 灵芝的活性成分 | 第13-15页 |
1.2 灵芝多糖的提取技术及生理活性 | 第15-18页 |
1.2.1 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5-16页 |
1.2.2 灵芝多糖的生理活性 | 第16-18页 |
1.3 灵芝深层发酵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响应面优化方法 | 第20-21页 |
1.4.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20页 |
1.4.2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1.4.3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第21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1 目的意义 | 第21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新疆野生灵芝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22-34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供试地概况 | 第22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22-23页 |
2.1.3 培养基 | 第23页 |
2.1.4 试剂 | 第23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4-29页 |
2.2.1 菌株的分离 | 第24页 |
2.2.2 菌株的纯化 | 第24-25页 |
2.2.3 菌种保藏 | 第25-26页 |
2.2.4 菌落的形态观察 | 第26页 |
2.2.5 菌丝的显微观察 | 第26-27页 |
2.2.6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7 菌株XJ-001的PCR扩增 | 第28页 |
2.2.8 菌株XJ-001的rDNA-ITS基因序列 | 第28页 |
2.2.9 菌株XJ-001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 | 第29-32页 |
2.3.1 菌株的菌落形态 | 第29页 |
2.3.2 菌丝的显微观察 | 第29-30页 |
2.3.3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3.4 菌株XJ-001的PCR扩增 | 第31页 |
2.3.5 菌株XJ-001的rDNA-ITS基因序列 | 第31-32页 |
2.3.6 菌株XJ-001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新疆野生灵芝的培养及产糖性能 | 第34-44页 |
3.1 材料 | 第34-36页 |
3.1.1 菌株 | 第34页 |
3.1.2 培养基 | 第34-35页 |
3.1.3 仪器 | 第35页 |
3.1.4 试剂 | 第35-3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1 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 第36页 |
3.2.2 碳氮源的筛选 | 第36页 |
3.2.3 葡萄糖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36-37页 |
3.2.4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2.5 菌丝体胞内多糖的提取及测定 | 第37页 |
3.2.6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3.3.1 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 第38页 |
3.3.2 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8-39页 |
3.3.3 液体碳氮源的筛选 | 第39-43页 |
3.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响应面法发酵优化灵芝菌丝体及多糖 | 第44-65页 |
4.1 材料 | 第44-45页 |
4.1.1 菌株 | 第44页 |
4.1.2 培养基 | 第44-45页 |
4.1.3 仪器 | 第45页 |
4.1.4 试剂 | 第4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1 固体培养 | 第45页 |
4.2.2 种子培养 | 第45页 |
4.2.3 发酵培养 | 第45页 |
4.2.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4.2.5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 | 第46页 |
4.2.6 Box-Behnken试验设计并验证 | 第46页 |
4.2.7 测定方法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4页 |
4.3.1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结果 | 第46-51页 |
4.3.2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与结果 | 第51-53页 |
4.3.3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 第53-59页 |
4.3.4 最优条件的确定和模型的验证 | 第59-64页 |
4.4 讨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页 |
5.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