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含酚废水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含酚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 第8-9页 |
1.2.2 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9-12页 |
1.3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技术 | 第12-16页 |
1.3.1 臭氧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催化臭氧化机理 | 第14-16页 |
1.4 纳米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1 纳米材料简介 | 第16页 |
1.4.2 纳米催化剂在催化臭氧化技术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3 纳米金属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22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23页 |
2.2.3 X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2.2.4 比表面积(BET) | 第23页 |
2.3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实验装置 | 第23-24页 |
2.3.2 臭氧氧化实验 | 第24页 |
2.3.3 催化臭氧化实验 | 第24-25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4.1 臭氧浓度测定 | 第25页 |
2.4.2 苯酚浓度测定 | 第25-26页 |
2.4.3 pH的测定 | 第26-27页 |
第3章 MgO/CeO_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9页 |
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3.1.1 均匀沉淀法 | 第27页 |
3.1.2 MgO、CeO_2及MgO/CeO_2的制备 | 第27-28页 |
3.2 煅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1 催化剂的TG-DSC曲线 | 第28-29页 |
3.2.2 煅烧温度对苯酚降解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复配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0-34页 |
3.3.1 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30-31页 |
3.3.2 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31-33页 |
3.3.3 复合催化剂对苯酚降解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Mg/Ce比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4-37页 |
3.4.1 催化剂的SEM表征 | 第34-35页 |
3.4.2 Mg/Ce比对苯酚降解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MgO/CeO_2催化臭氧氧化苯酚研究 | 第39-55页 |
4.1 MgO/CeO_2催化臭氧氧化去除苯酚的影响因素 | 第39-44页 |
4.1.1 臭氧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2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4.1.3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 催化剂的稳定性与重复利用率 | 第44-45页 |
4.3 MgO/CeO_2催化臭氧氧化苯酚机理研究 | 第45-51页 |
4.3.1 分子探针法探讨催化臭氧作用机理 | 第45-46页 |
4.3.2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 | 第46-51页 |
4.4 苯酚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51-54页 |
4.4.1 构建MgO/CeO_2催化臭氧氧化降解苯酚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4.4.2 MgO/CeO_2催化臭氧降解苯酚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项目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