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生态效率的概念研究 | 第11-13页 |
1.2.2 生态效率的应用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现有研究文献总结 | 第15-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生态效率评价的相关理论 | 第19-29页 |
2.1 生态效率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1.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1.4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2 生态效率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21-22页 |
2.3 非期望产出的处理方法 | 第22-24页 |
2.4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介绍及选择 | 第24-28页 |
2.4.1 单一比值法 | 第24-25页 |
2.4.2 指标体系法 | 第25页 |
2.4.3 模型评价法 | 第25-27页 |
2.4.4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6页 |
3.1 省际生态效率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1页 |
3.1.1 已有文献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第29-30页 |
3.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1页 |
3.2 气体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的处理方法 | 第31-34页 |
3.2.1 熵权法介绍 | 第31-32页 |
3.2.2 改进的熵权法 | 第32-33页 |
3.2.3 应用改进的熵权法对气体污染物排放量进行计算 | 第33-34页 |
3.3 CO_2排放量测算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我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4.1 SBM模型的基本理论介绍 | 第36-37页 |
4.2 基于碳排放约束的SBM模型的建立 | 第37-41页 |
4.2.1 SBM模型 | 第38-39页 |
4.2.2 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 第39-40页 |
4.2.3 基于碳排放约束的SBM模型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我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 | 第42-59页 |
5.1 指标数据的获取及分析 | 第42-48页 |
5.1.1 数据获取 | 第42页 |
5.1.2 数据的分析 | 第42-48页 |
5.2 基于碳排放约束的省际生态效率评价 | 第48-57页 |
5.2.1 将碳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的省际生态效率评价 | 第48-50页 |
5.2.2 基于碳排放目标约束的省际生态效率评价 | 第50-55页 |
5.2.3 对于两次评价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 第55-57页 |
5.3 提高省际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 | 第57-58页 |
5.3.1 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 | 第58页 |
5.3.2 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机制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表 | 第64-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