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西安市灰霾天气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微生物气溶胶的存在及来源第10-11页
    1.3 微生物气溶胶的采集第11-13页
    1.4 微生物气溶胶的分布特征第13-14页
        1.4.1 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第13-14页
        1.4.2 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第14页
    1.5 影响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的因素第14-16页
        1.5.1 相对湿度与温度第14-15页
        1.5.2 风第15页
        1.5.3 降水第15页
        1.5.4 大气污染物第15-16页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18-26页
    2.1 采样地点及时间第18-19页
    2.2 主要实验仪器第19-22页
    2.3 采样与分析方法第22-26页
        2.3.1 微生物气溶胶培养基第22页
        2.3.2 采样和培养方法第22-24页
        2.3.3 计算方法第24-25页
        2.3.4 统计分析第25-26页
第三章 灰霾天可培养类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与粒径分布特点第26-41页
    3.1 西安市灰霾天气候特征与统计规律第26-28页
    3.2 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水平第28-31页
    3.3 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状况第31-35页
        3.3.1 可培养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状况第31-32页
        3.3.2 可培养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状况第32-34页
        3.3.3 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的中值直径第34-35页
    3.4 气象因素对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的影响第35-40页
        3.4.1 相对湿度、温度、风速、AQI(PM_(2.5))第35-38页
        3.4.2 风向第38-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灰霾天总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点第41-47页
    4.1 采样日的气候特征第41-42页
    4.2 总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水平第42-45页
    4.3 总微生物气溶胶的组成特征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西安市微生物气溶胶的传输路径第47-55页
    5.1 数据来源第47-48页
    5.2 HYSPLIT模型第48页
    5.3 模拟过程第48-50页
    5.4 模拟结果与讨论第50-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7页
    6.1 结论第55-56页
    6.2 展望第56-57页
附录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研究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碳排放约束的我国省际生态效率研究
下一篇:“紫金散”的薄层鉴别及其主药紫菀的药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