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2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2.2.1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动因 | 第23-26页 |
2.2.2 收益分配比例的决定 | 第26-27页 |
2.2.3 收益分配资金的处置和使用 | 第27-28页 |
2.2.4 收益分配的配套机制 | 第28页 |
2.3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文献述评及其研究展望 | 第28-33页 |
2.3.1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分析框架 | 第28-29页 |
2.3.2 研究展望 | 第29-33页 |
第3章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基本理论 | 第33-49页 |
3.1 收益分配代理理论 | 第33-34页 |
3.2 国家所有权理论 | 第34-43页 |
3.2.1 国有所有权基本理论:产权视角 | 第34-37页 |
3.2.2 政府行为理论 | 第37-41页 |
3.2.3 国资委监管下的国有企业 | 第41-43页 |
3.3 公司治理理论 | 第43-49页 |
3.3.1 公司治理的理论回顾 | 第43-44页 |
3.3.2 企业集团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基于“掏空”视角 | 第44-46页 |
3.3.3 内部人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基于机会主义行为视角 | 第46-49页 |
第4章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分析 | 第49-75页 |
4.1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历史沿革 | 第49-59页 |
4.1.1 改革开放前的收益分配制度 | 第49-50页 |
4.1.2 让利放权阶段的收益分配制度 | 第50-55页 |
4.1.3 收益分配制度调整阶段 | 第55-57页 |
4.1.4 重启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 第57-59页 |
4.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 第59-64页 |
4.2.1 政府经营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 | 第59-60页 |
4.2.2 出资人监管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式 | 第60-64页 |
4.3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现状分析 | 第64-75页 |
4.3.1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决定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64-68页 |
4.3.2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配套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68-75页 |
第5章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新政实施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75-91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说 | 第76-78页 |
5.3 研究设计 | 第78-81页 |
5.3.1 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 第78-80页 |
5.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80-81页 |
5.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第81-87页 |
5.4.1 新增投资模型的估计与描述性统计 | 第81-84页 |
5.4.2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与过度投资的回归分析 | 第84-86页 |
5.4.3 新增投资、国有资收益分配比例与企业业绩的回归分析 | 第86-87页 |
5.5 本章研究结论 | 第87-91页 |
第6章 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制度:国际比较 | 第91-107页 |
6.1 国外国有企业发展历程及其收益分配政策 | 第91-101页 |
6.1.1 英国 | 第91-92页 |
6.1.2 法国 | 第92-94页 |
6.1.3 美国 | 第94-95页 |
6.1.4 瑞典 | 第95-96页 |
6.1.5 奥地利 | 第96-97页 |
6.1.6 意大利 | 第97页 |
6.1.7 挪威 | 第97-98页 |
6.1.8 芬兰 | 第98页 |
6.1.9 新加坡 | 第98-99页 |
6.1.10 新西兰 | 第99-101页 |
6.2 国外国有企业管理和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政策政策总结与借鉴 | 第101-107页 |
6.2.1 国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借鉴 | 第101-102页 |
6.2.2 国外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政策的借鉴 | 第102-107页 |
第7章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机制建设的改革建议 | 第107-127页 |
7.1 国有企业科学分类: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基础 | 第107-115页 |
7.1.1 国有企业发展悖论 | 第107-108页 |
7.1.2 国有企业的科学分类 | 第108-110页 |
7.1.3 垄断型国有企业的特征和利润性质 | 第110-112页 |
7.1.4 竞争型国有企业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112-115页 |
7.2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决定机制的构建 | 第115-120页 |
7.2.1 加快拓宽国有资本收益的征缴范围 | 第115-116页 |
7.2.2 科学制定国有资本收益分配比例的决定模式 | 第116-118页 |
7.2.3 改进国有资本收益再分配,实现分配收益全民共享 | 第118-120页 |
7.3 国有资本收益分配配套机制的构建 | 第120-125页 |
7.3.1 有选择的“政资分开” | 第120-121页 |
7.3.2 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思路 | 第121-122页 |
7.3.3 对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与收益支出的改革设想 | 第122-123页 |
7.3.4 国有企业集团的改革去向 | 第123-124页 |
7.3.5 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和监督 | 第124-125页 |
7.4 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 第125-126页 |
7.5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126-127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7页 |
8.2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7-129页 |
8.2.1 研究的局限 | 第127-128页 |
8.2.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