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1.6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第12-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4页 |
| 2.1 技术多元化 | 第15-19页 |
| 2.1.1 技术多元化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1.2 技术多元化的类型 | 第16-17页 |
| 2.1.3 技术多元化的动因 | 第17-18页 |
| 2.1.4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18-19页 |
| 2.2 技术深度 | 第19-21页 |
| 2.2.1 技术深度的定义 | 第19-20页 |
| 2.2.2 技术深度与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20-21页 |
| 2.3 互补资产 | 第21-24页 |
| 2.3.1 补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 第21-22页 |
| 2.3.2 互补资产与创新、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22-24页 |
| 3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第24-31页 |
| 3.1 理论假设 | 第24-29页 |
| 3.1.1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24-25页 |
| 3.1.2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行业差异 | 第25页 |
| 3.1.3 技术深度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作用 | 第25-26页 |
| 3.1.4 补资产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26-28页 |
| 3.1.5 技术深度与互补资产的交互调节作用 | 第28-29页 |
| 3.2 模型构建 | 第29-31页 |
| 4 实证研究 | 第31-55页 |
| 4.1 变量测量 | 第31-34页 |
| 4.1.1 自变量 | 第31页 |
| 4.1.2 因变量 | 第31-32页 |
| 4.1.3 调节变量 | 第32-33页 |
| 4.1.4 控制变量 | 第33-34页 |
| 4.2 样本选取说明 | 第34-35页 |
| 4.3 实证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 4.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40页 |
| 4.5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 4.6 Hausman检验 | 第41-43页 |
| 4.7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3-55页 |
| 4.7.1 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7.2 不同行业特征下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7.3 调节作用 | 第45-48页 |
| 4.7.4 技术深度与专用互补资产的交互作用 | 第48-5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60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 5.2 基于本研究结论的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 5.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