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3.1 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2 景观特质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3.3 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3.4 石阡县及周边地区民族聚落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理论 | 第17-20页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4.2 文化景观视野下传统聚落景观特质构成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1.5.2 实地调研法 | 第20页 |
1.5.3 比较研究法 | 第20-21页 |
1.5.4 图像分析法 | 第21页 |
1.5.5 聚类分析法 | 第21-22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2页 |
1.7 研究对象 | 第22-27页 |
1.7.1 研究区域与对象选择 | 第22-23页 |
1.7.2 研究区域的概况 | 第23-27页 |
2 石阡县传统聚落整体景观特质 | 第27-52页 |
2.1 聚落选址 | 第27-28页 |
2.2 山水环境 | 第28-3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8-35页 |
2.2.2 河流水体 | 第35-37页 |
2.2.3 整体山水环境 | 第37-39页 |
2.3 自然植被 | 第39-44页 |
2.3.1 村落外围植被 | 第39-40页 |
2.3.2 村落内部植被 | 第40-44页 |
2.4 农田景观 | 第44-48页 |
2.5 交通网络 | 第48-49页 |
2.6 整体结构 | 第49-51页 |
2.7 小结 | 第51-52页 |
3 石阡县传统聚落聚居空间景观特质 | 第52-82页 |
3.1.规模与密度 | 第52-53页 |
3.2 形态布局 | 第53-54页 |
3.3 边界 | 第54-57页 |
3.4 巷道 | 第57-60页 |
3.4.1 巷道布置形式 | 第57-59页 |
3.4.2 巷道空间的尺度 | 第59-60页 |
3.4.3 巷道断面的形态 | 第60页 |
3.5 建筑 | 第60-73页 |
3.5.1 传统居住建筑 | 第61-67页 |
3.5.2 传统公共建筑 | 第67-71页 |
3.5.3 现代建筑 | 第71-73页 |
3.6 聚落地标 | 第73-75页 |
3.7 其他构筑物 | 第75-77页 |
3.7.1 帏庄 | 第75页 |
3.7.2 字库塔 | 第75-76页 |
3.7.3 古井 | 第76-77页 |
3.7.4 古墓 | 第77页 |
3.8 色彩观感 | 第77-81页 |
3.8.1 各聚落色彩观感概述 | 第78-80页 |
3.8.2 各聚落色彩观感总结 | 第80-81页 |
3.9 小结 | 第81-82页 |
4 石阡县传统聚落非物质景观特质 | 第82-96页 |
4.1 历史沿革 | 第82-85页 |
4.2 生活习俗 | 第85-90页 |
4.2.1 饮食 | 第86页 |
4.2.2 服饰 | 第86页 |
4.2.3 节日 | 第86-87页 |
4.2.4 娱乐活动 | 第87-88页 |
4.2.5 日常生活 | 第88-90页 |
4.3 宗教信仰 | 第90-93页 |
4.3.1 研究区域宗教信仰概述 | 第90-91页 |
4.3.2 各个聚落的宗教信仰 | 第91-93页 |
4.4 审美观念 | 第93-95页 |
4.4.1 聚落的选址与审美 | 第93页 |
4.4.2 聚落的布局与审美 | 第93页 |
4.4.3 建筑的色彩材质与审美 | 第93-94页 |
4.4.4 建筑的伦理观念与审美 | 第94-95页 |
4.5 小结 | 第95-96页 |
5 石阡县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形成的内在驱动机制 | 第96-104页 |
5.1 自然环境 | 第96-97页 |
5.1.1 自然环境影响传统聚落景观的物质景观 | 第96页 |
5.1.2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 第96-97页 |
5.2 移民政策 | 第97-98页 |
5.2.1 明清时期的移民政策 | 第97页 |
5.2.2 移民政策促成传统聚落的形成 | 第97-98页 |
5.2.3 移民政策促成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形成 | 第98页 |
5.3 交通变化 | 第98-101页 |
5.3.1 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传统聚落的繁荣 | 第98-100页 |
5.3.2 交通的停滞保全了传统聚落景观的历史风貌 | 第100-101页 |
5.4 多元文化 | 第101-104页 |
5.4.1 多元文化影响传统聚落的建筑景观 | 第102页 |
5.4.2 多元文化影响传统聚落的生活景观 | 第102-103页 |
5.4.3 多元文化影响传统聚落的民俗景观 | 第103-104页 |
6 结语 | 第104-110页 |
6.1 景观特质的总结 | 第104页 |
6.2 保护策略的提出 | 第104-109页 |
6.2.1 基于景观特质研究的整体性保护 | 第105-107页 |
6.2.2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开发性保护 | 第107-109页 |
6.3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13-11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