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7页 |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1.3.1 关于纪录片与纪录片叙述的著作 | 第13-14页 |
| 1.3.2 以《新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个案研究纪录片的创作 | 第14页 |
| 1.3.3《新丝绸之路》的叙事研究 | 第14-15页 |
| 1.3.4 中日《新丝绸之路》对比研究 | 第15页 |
| 1.4 创新性与不足 | 第15-17页 |
| 2 纪录片的叙述研究 | 第17-21页 |
| 2.1 文化、符号与纪录片 | 第17页 |
| 2.2 叙述学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3 电影符号学 | 第18-19页 |
| 2.4 叙述就是讲故事 | 第19-21页 |
| 3 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文本的差异 | 第21-38页 |
| 3.1 叙述文本的人物设置 | 第21-24页 |
| 3.1.1 CCTV《新丝绸之路》的人物设置 | 第21-23页 |
| 3.1.2 NHK《新丝绸之路》的人物设置 | 第23-24页 |
| 3.2 叙述文本的时空表达 | 第24-35页 |
| 3.2.1 CCTV《新丝绸之路》的时空表达 | 第25-30页 |
| 3.2.2 NHK《新丝绸之路》的时空表达 | 第30-35页 |
| 3.3 叙述文本的文化表达 | 第35-38页 |
| 3.3.1 CCTV《新丝绸之路》的文化表达 | 第35-36页 |
| 3.3.2 NHK《新丝绸之路》的文化表达 | 第36-38页 |
| 4 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主体的创作差异 | 第38-49页 |
| 4.1 纪录片的叙述主体 | 第38页 |
| 4.2 叙述主体创作的主要特征 | 第38-44页 |
| 4.2.1 CCTV《新丝绸之路》创作的主要特征 | 第38-41页 |
| 4.2.2 NHK《新丝绸之路》创作的主要特征 | 第41-44页 |
| 4.3 叙述主体的传播伦理 | 第44-49页 |
| 4.3.1 CCTV《新丝绸之路》的传播伦理 | 第44-45页 |
| 4.3.2 NHK《新丝绸之路》的传播伦理 | 第45-49页 |
| 5 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接受者的阅读差异 | 第49-55页 |
| 5.1 纪录片的叙述接受者 | 第49-50页 |
| 5.2 走向开放的人物 | 第50-53页 |
| 5.2.1 CCTV《新丝绸之路》的叙述接受者 | 第51-52页 |
| 5.2.2 NHK《新丝绸之路》的叙述接受者 | 第52-53页 |
| 5.3 可读性和易读性 | 第53-55页 |
| 6 结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一:“丝绸之路”题材纪录片相关节目一览 | 第60-62页 |
| 附件二:CCTV和NHK《新丝绸之路》叙述文本的人物设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