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论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 第21-22页 |
2.1.2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22页 |
2.1.3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 第22页 |
2.2 合作共治的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2.1 治理与合作共治 | 第22-23页 |
2.2.2 基层与基层治理 | 第23-24页 |
2.2.3 基层治理应坚持的原则 | 第24-25页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3.1 社会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2.3.2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6-27页 |
2.3.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及主要问题 | 第29-38页 |
3.1 1958-1978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 第29页 |
3.2 1979-1992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 第29-30页 |
3.3 1993-2002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 第30-31页 |
3.4 2003年以来的农村基层治理模式 | 第31-33页 |
3.5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基层治理之间的矛盾 | 第33-37页 |
3.5.1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 第33页 |
3.5.2 新型城镇化的空心化导致农村基层经济滞后 | 第33-35页 |
3.5.3 新型城镇化的流动性导致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失衡 | 第35-36页 |
3.5.4 新型城镇化的利益分割制约了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依据及构建 | 第38-47页 |
4.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依据 | 第38-39页 |
4.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目标 | 第39-40页 |
4.2.1 依据国家政策方针,强调以人为本 | 第39页 |
4.2.2 根据新型城镇化需求,优化基层治理模式 | 第39-40页 |
4.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参与主体 | 第40-42页 |
4.3.1 以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为源 | 第40页 |
4.3.2 以农村农民自治管理为主 | 第40-41页 |
4.3.3 以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为辅 | 第41页 |
4.3.4 以社会组织为补充力量 | 第41-42页 |
4.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基础要素 | 第42-44页 |
4.4.1 多元财政机制 | 第42页 |
4.4.2 农民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4.4.3 评估监督机制 | 第43页 |
4.4.4 城乡协调机制 | 第43-44页 |
4.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运行基础 | 第44-45页 |
4.5.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作共治”模式的权利配置 | 第44页 |
4.5.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的推行保障 | 第44-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保障措施 | 第47-53页 |
5.1 厘清合作共治主体,促进良性治理 | 第47-49页 |
5.1.1 鼓励农民自治,强化农村自身建设 | 第47页 |
5.1.2 改进两委合作方式,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 第47页 |
5.1.3 转变政府职能,做好全局宏观调控 | 第47-48页 |
5.1.4 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稳定生活生产 | 第48-49页 |
5.2 推广实施公共服务,优化管理服务 | 第49页 |
5.2.1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第49页 |
5.2.2 拓展农村购买渠道 | 第49页 |
5.3 畅通农民表达需求,化解社会矛盾 | 第49-50页 |
5.3.1 加强农民参与意识 | 第49-50页 |
5.3.2 扩宽农民参与渠道 | 第50页 |
5.4 整合农村本土资源,落实因地制宜 | 第50-51页 |
5.4.1 规整农村土地资源 | 第50-51页 |
5.4.2 促进农村产业多样化 | 第51页 |
5.5 完善农村制度保障,稳定社会发展 | 第51-52页 |
5.5.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第51-52页 |
5.5.2 完善过程监督保障 | 第5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