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附件系统论文

超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及其定常与非定常控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表第8-16页
第1章 绪论第16-36页
    1.1 课题来源第16页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6-20页
    1.3 压气机内部复杂流动的研究概况第20-25页
        1.3.1 扩压叶栅分离流动的研究第20-22页
        1.3.2 扩压叶栅旋涡模型的研究第22-25页
    1.4 叶轮机械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概况第25-33页
        1.4.1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第25-27页
        1.4.2 合成射流控制技术第27-29页
        1.4.3 附面层抽吸技术第29-30页
        1.4.4 附面层定常吹气技术第30页
        1.4.5 涡流发生器技术第30-31页
        1.4.6 叶片弯扭联合气动成型技术第31-32页
        1.4.7 大小叶片技术第32-33页
    1.5 流动控制技术的分类与总结第33-34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2章 数值方法概述与校核第36-46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合成射流数值方法概述与校核第36-41页
    2.3 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场模拟的数值方法校核第41-45页
    2.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流场的分离结构第46-122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低反动度高负荷二维扩压叶栅流场结构分析第46-56页
        3.2.1 数值方法第46-47页
        3.2.2 旋涡的定义与识别准则第47-51页
        3.2.3 二维定常流场第51-53页
        3.2.4 二维非定常流场第53-56页
    3.3 常规高负荷三维扩压叶栅流场结构分析第56-86页
        3.3.1 数值方法第56-58页
        3.3.2 壁面流谱分析第58-61页
        3.3.3 叶栅旋涡运动的时空结构分析第61-76页
        3.3.4 叶栅涡系结构的损失分析第76-86页
    3.4 低反动度高负荷三维扩压叶栅流场结构分析第86-104页
        3.4.1 数值方法第86-87页
        3.4.2 壁面极限流谱分析第87-88页
        3.4.3 叶栅旋涡运动的时空结构分析第88-100页
        3.4.4 叶栅涡系结构的损失分析第100-104页
    3.5 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的涡量输运特性与动力学稳定性分析第104-119页
        3.5.1 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的涡量输运特性第104-112页
        3.5.2 准柱状涡系结构的动力学稳定性分析第112-117页
        3.5.3 层状涡诱导非对称分离结构的动力学稳定性解释第117-119页
    3.6 本章小结第119-122页
第4章 附面层定常吹/吸气对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的控制第122-152页
    4.1 引言第122-123页
    4.2 数值计算与损失评价方法第123-124页
    4.3 附面层定常吹气对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的控制第124-142页
        4.3.1 吹气位置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24-132页
        4.3.2 吹气动量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32-136页
        4.3.3 吹气角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36-140页
        4.3.4 物理过程与控制机理第140-141页
        4.3.5 附面层定常吹气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141-142页
    4.4 附面层定常吸气对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的控制第142-151页
        4.4.1 吸气位置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43-146页
        4.4.2 吸气流量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46-148页
        4.4.3 吸气角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48-149页
        4.4.4 物理过程与控制机理第149页
        4.4.5 附面层定常吸气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149-151页
    4.5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第5章 合成射流对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结构的控制第152-206页
    5.1 引言第152页
    5.2 二维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流动的控制第152-159页
        5.2.1 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第152-154页
        5.2.2 射流对流场时空结构的影响第154-155页
        5.2.3 激励频率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55-157页
        5.2.4 激励幅值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57页
        5.2.5 合成射流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157-159页
    5.3 三维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分离流动的控制第159-191页
        5.3.1 激励位置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59-168页
        5.3.2 射流动量系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68-176页
        5.3.3 射流角度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76-182页
        5.3.4 激励频率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182-191页
    5.4 三维叶栅中激励位置与激励频率之间的耦合作用第191-197页
        5.4.1 最佳激励频带随激励位置的变化第191-193页
        5.4.2 理论解释第193-197页
    5.5 三维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中合成射流的控制机理第197-198页
    5.6 合成射流控制下三维低反动度高负荷扩压叶栅的冲角特性第198-203页
        5.6.1 不同激励位置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198-200页
        5.6.2 不同动量系数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200-202页
        5.6.3 不同激励频率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202-203页
    5.7 本章小结第203-206页
第6章 附面层非定常振荡抽吸概念及其在高负荷扩压叶栅中的应用第206-233页
    6.1 引言第206-207页
    6.2 附面层非定常振荡抽吸概念的提出第207-211页
    6.3 关键控制参数对附面层非定常振荡抽吸效果的影响第211-217页
        6.3.1 抽吸流量振荡幅值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211-215页
        6.3.2 抽吸流量振荡频率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215-217页
    6.4 附面层非定常振荡抽吸在低反动度高负荷三维叶栅中的应用第217-228页
        6.4.1 BLOS与BLS控制下的抽吸位置响应特性第217-226页
        6.4.2 BLOS与BLS控制下的叶栅冲角特性第226-227页
        6.4.3 BLOS与BLS控制下的抽吸流量响应特性第227-228页
    6.5 附面层非定常振荡抽吸在常规高负荷三维叶栅中的应用第228-230页
    6.6 附面层非定常振荡抽吸控制机理第230-231页
    6.7 本章小结第231-233页
结论第233-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6-248页
致谢第248-249页
个人简历第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公共图书馆网站社会责任内容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层“合作共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