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问题的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群体的时代与孤独的人群 | 第16-18页 |
(一) 群体时代诞生的背景 | 第16页 |
(二) 网络时代的人群特质 | 第16-18页 |
1. 孤独的人群 | 第16-17页 |
2. 群体表达的膨胀 | 第17-18页 |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 | 第18-25页 |
(一) 网络舆论的主体与客体 | 第18-19页 |
1. 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公众 | 第18-19页 |
2. 网络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 第19页 |
(二) 不同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形成观 | 第19-22页 |
1. 理性主义的视角 | 第19-20页 |
2. 心理学的视角 | 第20-22页 |
(1) 现代心理学 | 第20-21页 |
(2)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 第21-22页 |
(三) 网络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 第22-25页 |
1. 社会现象及热点事件刺激意见的出现 | 第22-23页 |
2. 个体意见向群体意见趋同 | 第23页 |
3. 权利机构及网络媒介设置所期望的舆论 | 第23-24页 |
4. 文化与道德观念影响舆论的形成 | 第24-25页 |
三、网络舆论非理性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 第25-33页 |
(一) 非理性的界定 | 第25-28页 |
1. 哲学界定 | 第25-27页 |
2. 网络舆论中非理性的界定 | 第27-28页 |
(二) 网络舆论非理性的表现形式 | 第28-33页 |
1. 网络暴力 | 第28-30页 |
2. 网络谣言 | 第30-31页 |
3. 网民 “群体极化” 现象 | 第31-33页 |
四、网络舆论呈现非理性表达的原因分析 | 第33-43页 |
(一) 从网络自身特征来看其舆论非理性表达 | 第33-34页 |
1. 网络的匿名性特点 | 第33页 |
2. 网络传播 “把关人” 的能力有限 | 第33-34页 |
(二) 从网民心理看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 第34-41页 |
1. 从群体心理看网民意见表达时的心理变化 | 第34-38页 |
(1) 网络舆论是网民群体共同意见的结果 | 第34页 |
(2) 网民群体心理的特征 | 第34-35页 |
(3) 易受感染和暗示对网民群体意见的影响 | 第35-36页 |
(4) 集体心理易减少责任意识 | 第36页 |
(5) 偏执和专横易引起群体极化 | 第36-38页 |
2. 从怨恨心理看网民话语暴力倾向 | 第38-41页 |
(1) 怨恨心理的普遍特征 | 第38-39页 |
(2) 道德中的怨恨 | 第39-40页 |
(3) 权利比较中的怨恨 | 第40-41页 |
(三) 从媒介引导及控制看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 第41-43页 |
1. “沉默的螺旋” 假说对网络舆论非理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2. 媒体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理论对网络舆论非理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五、非理性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及规避措施 | 第43-49页 |
(一) 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影响 | 第43-46页 |
1. “媒介审判” 影响司法公正 | 第43-45页 |
2. “人肉搜索” 影响网络媒介公信力 | 第45-46页 |
3. 影响网络公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 第46页 |
(二) 网络舆论非理性的规避 | 第46-49页 |
1. 完善网络舆论监督,加强网络舆论规范与引导 | 第46-47页 |
2. 完善司法制度,防止媒体 “越位” | 第47页 |
3. 培养网络公众的媒介素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