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

伤寒沙门菌Mig-14抵抗多粘菌素B杀伤机制研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3页
英文缩写索引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2页
    1.1 伤寒沙门菌简介第18-19页
    1.2 沙门菌mig-14 基因简介第19-20页
    1.3 孔道蛋白Omp C、Omp F简介第20页
    1.4 细菌生物膜简介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方法、方案第22-46页
    2.1 研究目的第22页
    2.2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3 实验方案第23-25页
        2.3.1 基因芯片分析第23-24页
        2.3.2 Westorn Blot法检测WT和△mig-14 中Omp C、Omp F蛋白水平第24页
        2.3.3 耐PB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第24-25页
    2.4 实验材料第25-32页
        2.4.1 菌株和质粒第25页
        2.4.2 主要试剂第25-26页
        2.4.3 主要溶液第26-31页
        2.4.4 主要仪器第31-32页
    2.5 实验方法第32-46页
        2.5.1 PB刺激作用下mig-14 对其他基因的影响第32-35页
        2.5.2 Omp C::3×Flag、Omp F::3×Flag融合突变株制备第35-40页
        2.5.3 伤寒沙门菌mig-14 对孔道蛋白Omp C,Omp F表达的影响第40-41页
        2.5.4 伤寒沙门菌△mig-14/omp F、△mig-14/omp C及△mig-14/omp C/omp F缺陷株的构建第41-44页
        2.5.5 伤寒沙门菌野生株与缺陷株抵制多粘菌素B杀伤能力分析第44页
        2.5.6 生物膜试验第44-46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46-63页
    3.1 基因芯片分析第46-47页
        3.1.1 总RNA的抽提结果第46页
        3.1.2 芯片结果第46-47页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第47-48页
        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第47-48页
    3.3 WT与△mig-14 的Omp C::3×Flag、Omp F::3×Flag融合突变株制备结果第48-53页
        3.3.1 Omp C::3×Flag、Omp F::3×Flag融合基因上下游片段的扩增第49页
        3.3.2 重组载体p GMB151-Omp C::3×Flag、Omp F::3×Flag的鉴定第49-52页
        3.3.3 重组自杀质粒电击转化及缺陷株的筛选第52-53页
    3.4 伤寒沙门菌mig-14 基因缺陷对孔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第53-55页
        3.4.1 Western Blot检测Omp C、Omp F在WT、△mig-14 中的表达第53-55页
    3.5 伤寒沙门菌△mig-14/omp C、△mig14/omp F、△mig/14/omp C/omp F缺陷株的制备第55-60页
        3.5.1 omp C上下游片段的扩增第55-56页
        3.5.2 重组载体p GMB151-△omp C的鉴定第56-57页
        3.5.3 重组自杀质粒电击转化及缺陷株的筛选第57-60页
    3.6 伤寒沙门菌与各缺陷株在药物处理下生存能力分析第60-61页
        3.6.1 伤寒沙门菌各菌株在药物PB处理培养下的生存能力比较第60页
        3.6.2 伤寒沙门菌各菌株在普通LB培养下的生存能力比较第60-61页
    3.7 生物膜试验第61-63页
        3.7.1 伤寒沙门菌WT、△mig-14、△mig-14(空p BAD)与△mig-14回补株(p BAD-mig-14)生物膜生成对比分析第61-63页
第四章 讨论第63-66页
    4.1 mig-14 基因的调节功能第63-64页
    4.2 mig-14 与外膜孔道蛋白第64页
    4.3 mig-14 与生物膜第64-66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第66-67页
    5.1 主要结论第66页
    5.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凯丹广场网站英译实践研究报告
下一篇:《2012世界末日》(第五章节)英译汉翻译实践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