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罪名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选择性罪名概述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择性罪名的概念 | 第11-14页 |
一、选择性罪名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选择性要素的类型化分析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选择性罪名的确立依据 | 第14-18页 |
一、实质依据:选择性犯罪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二、形式依据:法定刑和标点符号 | 第15-16页 |
三、现实依据:立法技术的考量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选择性罪名的司法适用 | 第18-32页 |
第一节 选择性行为犯罪数额的分合计算 | 第18-22页 |
一、针对不同宗犯罪对象的数额计算 | 第19-21页 |
二、针对同一宗犯罪对象的数额计算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选择性罪名与牵连犯 | 第22-25页 |
一、具有牵连关系的选择性罪名并非真正的牵连犯 | 第22-24页 |
二、罪的吸收决定了牵连犯对选择性罪名的不适用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选择性罪名与吸收犯 | 第25-28页 |
一、行为的吸收是吸收犯能够适用选择性罪名的前提 | 第25-26页 |
二、具有吸收关系的分解罪名符合吸收犯的实质精神 | 第26-28页 |
第四节 选择性罪名的犯罪停止形态 | 第28-32页 |
一、犯罪既遂与犯罪未完成形态并存的认定 | 第28-31页 |
二、多种犯罪未完成形态并存的认定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司法适用困境及对策分析 | 第32-45页 |
第一节 选择性罪名的司法适用困境 | 第32-36页 |
一、部分选择性要件独立入罪的桎梏 | 第32-34页 |
二、部分选择性要件含义模糊导致的定罪分歧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司法适用疑难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一、选择性罪名的特殊性没有在立法上全面呈现 | 第36-37页 |
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 第37-38页 |
三、相关刑法司法理论未能有效作用于司法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司法适用疑难的对策 | 第39-45页 |
一、解决上述疑难问题的宏观对策分析 | 第40-42页 |
二、解决上述疑难的微观思路整理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