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既有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评估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1.1 课题背景第11-12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1.2 RC框架结构的延性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关于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低延性RC框架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第15-16页
    1.3 抗整体倾覆式倒塌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1 理论研究第16-17页
        1.3.2 试验研究第17-18页
    1.4 关于分析结构抗震性能的方法第18-21页
        1.4.1 静力推覆方法的基本原理第18页
        1.4.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第18-19页
        1.4.3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DA)第19-21页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理论及评估方法第23-30页
    2.1 RC框架结构倒塌的研究成果第23-25页
        2.1.1 RC框架结构的倒塌影响因素第23-24页
        2.1.2 RC框架结构倒塌的破坏模式第24-25页
    2.2 结构发生倒塌的判定准则第25-28页
        2.2.1 基于变形的倒塌判定准则第25-26页
        2.2.2 基于能量的倒塌判定准则第26页
        2.2.3 基于刚度的倒塌判定准则第26-27页
        2.2.4 RC框架结构整体性发生倒塌的判定准则第27-28页
    2.3 RC框架结构抗整体倒塌能力评估方法研究第28-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不同延性RC框架结构模型建立及非线性分析第30-48页
    3.1 RC框架结构在延性方面的改进第30页
    3.2 RC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第30-36页
        3.2.1 RC框架结构的设计第30-31页
        3.2.2 Opensees有限元分析平台简介第31页
        3.2.3 Opensees中的本构模型第31-33页
        3.2.4 箍筋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第33-36页
    3.3 不同箍筋配置下RC框架结构分析第36-40页
        3.3.1 RC框架结构不同材料参数模型的建立第37-38页
        3.3.2 结构材料参数敏感性分析第38-40页
    3.4 RC框架结构的增量动力分析第40-46页
        3.4.1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第40-41页
        3.4.2 单条地震动记录下层间最大位移角分析第41-43页
        3.4.3 多条地震动记录下IDA分析结果对比第43-45页
        3.4.4 RC框架结构抗整体性倒塌性能评估第45-46页
        3.4.5 RC框架结构抗整体性倒塌储备系数第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4章 不同延性RC框架结构残余位移可修复性研究第48-57页
    4.1 RC框架结构残余位移研究第48-49页
    4.2 不同延性结构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分布情况第49-53页
        4.2.1 基于RC框架结构残余层间位移角的地震动强度指标选择第49页
        4.2.2 单条地震动记录下RC框架结构残余层间位移角的比较第49-52页
        4.2.3 多条地震动记录下RC框架结构的残余层间位移角比较第52-53页
    4.3 RC框架结构针对残余层间位移角的概率分析第53-55页
        4.3.1 基于最大层间位移角为 0.02 的残余层间位移角的概率分析第53-54页
        4.3.2 基于结构倒塌点的残余层间位移角的概率分析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结论第57页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位移及桩侧土压力分析
下一篇:基于钨酸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环境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