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桩锚结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桩锚支护结构体系简介 | 第12-13页 |
1.2.2 桩锚支护结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基坑变形的国内外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桩锚支护结构理论基础 | 第17-31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锚杆作用原理 | 第17-20页 |
2.2.1 预应力锚杆分类 | 第17页 |
2.2.2 预应力锚杆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2.2.3 预应力锚杆计算理论 | 第19-20页 |
2.2.4 预应力锚杆破坏形式 | 第20页 |
2.3 桩锚支护结构作用原理 | 第20-22页 |
2.3.1 桩锚支护结构特点 | 第20-21页 |
2.3.2 桩锚支护结构作用机理 | 第21页 |
2.3.3 桩锚支护结构破坏模式 | 第21-22页 |
2.4 桩锚支护理论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2.4.1 极限平衡法 | 第22-23页 |
2.4.2 弹性地基梁法 | 第23-24页 |
2.4.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4页 |
2.5 深基坑工程变形机理 | 第24-30页 |
2.5.1 支护结构变形 | 第24-26页 |
2.5.2 桩后地表沉降 | 第26-28页 |
2.5.3 基坑底部隆起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桩锚支护结构桩侧土压力分析研究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工程概况及工程环境 | 第31-32页 |
3.2.1 工程概况 | 第31页 |
3.2.2 工程地质 | 第31-32页 |
3.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第32-33页 |
3.3.1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32-33页 |
3.3.2 排桩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设计 | 第33页 |
3.4 基坑支护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4.1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4.2 有限元的设置 | 第34页 |
3.4.3 摩尔库伦本构模型 | 第34-35页 |
3.5 桩侧土压力模拟分析研究 | 第35-40页 |
3.5.1 不同工况、不同锚杆预应力作用下桩侧土压力分布 | 第35-38页 |
3.5.2 不同工况、不同锚杆倾角作用下桩侧土压力分布 | 第38-40页 |
3.6 土体参数对桩侧土压力的影响 | 第40-43页 |
3.6.1 粘聚力c的影响 | 第40-41页 |
3.6.2 内摩擦角φ的影响 | 第41页 |
3.6.3 弹性模量E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4 泊松比μ的影响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某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位移数值模拟分析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工程概况及工程环境 | 第44-46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44页 |
4.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44-46页 |
4.3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第46-47页 |
4.3.1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的确定 | 第46页 |
4.3.2 排桩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4.4 计算模型与参数 | 第47-49页 |
4.4.1 有限元软件ADINA | 第47页 |
4.4.2 ADINA建模基本假定 | 第47页 |
4.4.3 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4.4 有限元的设置 | 第48-49页 |
4.5 水平位移变化 | 第49-52页 |
4.5.1 支护结构及基坑侧壁水平位移 | 第49-51页 |
4.5.2 锚杆预应力对支护桩桩顶位移影响 | 第51-52页 |
4.5.3 锚杆倾角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影响 | 第52页 |
4.6 竖向位移变化 | 第52-54页 |
4.6.1 桩后地表沉降 | 第52-54页 |
4.6.2 坑内地表隆起 | 第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