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郑小琼诗歌写作转型的内涵 | 第14-28页 |
第一节 身份焦虑感的呈现——从自我到“扩大的自我” | 第14-18页 |
一、视角:由个体命运的审视到生命群体的审视 | 第15-16页 |
二、姿态:由“在场”式自述到“间离”式批判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写作对象的延伸——从“小写”到“大写” | 第18-22页 |
一、从工厂的铁到时代的“铁” | 第18-20页 |
二、从身体的疼痛到精神的疼痛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写作风格的转变——从粗犷豪放到精敏细腻 | 第22-28页 |
一、语词:从实录型到宽泛指涉型 | 第22-24页 |
二、意象:从具象性自述到抽象性表征 | 第24-25页 |
三、表达:从倾泻式到内蕴式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郑小琼诗歌写作转型的原因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写作空间场的外在转移 | 第28-34页 |
一、去标签化:对“打工诗歌”的反思 | 第28-30页 |
二、写作客体:由生存世界的客观再现到功利性指向的增加 | 第30-32页 |
三、诗歌受众:由面向打工圈子到与诗评家的呼应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写作时间场的内在演变 | 第34-38页 |
一、主体时间:实体到虚构 | 第34-35页 |
二、文本时间:现世表述到未知预判 | 第35-38页 |
第三章 郑小琼诗歌写作转型得失的透视 | 第38-47页 |
第一节 诗歌权力话语下转型的审视 | 第38-43页 |
一、诗歌主流话语权力的掣肘 | 第38-41页 |
二、舆论化批评对诗歌文本内涵的忽视 | 第41-43页 |
第二节 郑小琼诗歌写作的“后转型”分析 | 第43-47页 |
一、“被发现”的平面化 | 第43-44页 |
二、“后转型”的来临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