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第9-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4-15页
第2章 民族精神概述及其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第15-25页
    2.1 民族精神的相关概念第15-19页
        2.1.1 民族及中华民族第15页
        2.1.2 民族精神及中华民族精神第15-17页
        2.1.3 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内涵第17-19页
    2.2 当代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需求第19-24页
        2.2.1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新需求第19-21页
        2.2.2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需求第21-23页
        2.2.3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需求第23-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分析第25-32页
    3.1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展现的成效第25-28页
        3.1.1 对中华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热衷第25-27页
        3.1.2 对爱国主义的普遍认同第27-28页
    3.2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面临的问题第28-31页
        3.2.1 传承与弘扬方式单一第28-29页
        3.2.2 相关机制不够健全第29-30页
        3.2.3 教育内容分散泛化第30-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影响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因素第32-41页
    4.1 高校内部环境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影响第32-35页
        4.1.1 高校物质环境的影响第32-33页
        4.1.2 高校人文环境的影响第33-34页
        4.1.3 高校学习与就业的“矛盾”影响第34-35页
    4.2 高校外部环境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影响第35-40页
        4.2.1 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第35-37页
        4.2.2 互联网信息的良莠不齐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混乱第37-38页
        4.2.3 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第38-40页
    4.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对策探析第41-51页
    5.1 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应坚持的准绳第41-43页
        5.1.1 研习历史与着眼未来相结合第41-42页
        5.1.2 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第42页
        5.1.3 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第42-43页
    5.2 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方式与方法第43-45页
        5.2.1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和“量”第43-44页
        5.2.2 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第44-45页
        5.2.3 加强社会实践对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作用第45页
    5.3 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舆论引导第45-48页
        5.3.1 宣传典型范例对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作用第45-46页
        5.3.2 注重热点事件和新闻事件的正确引导第46-47页
        5.3.3 辩证地看待世界各地优秀感人事迹第47-48页
    5.4 大学生民族精神传承与弘扬的体制保障第48-49页
        5.4.1 加强领导监管机制第48页
        5.4.2 建立评估体系和奖惩规则第48-49页
        5.4.3 完善相关教育工作机制第49页
    5.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酒店中层管理者工作满意度对沉默行为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从底层写作到个人化智性写作--论郑小琼诗歌写作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