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7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5-17页 |
1.2 保障房建设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7页 |
1.3 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 第17-19页 |
1.3.1 拟解决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1.3.2 立论基础 | 第18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4 篇章结构安排 | 第19页 |
1.4 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4.1 研究手段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1.5.1 居住分异与社会隔离 | 第23页 |
1.5.2 城市住房 | 第23-24页 |
1.5.3 城市保障住房 | 第24-26页 |
1.5.4 混合多元居住模式 | 第26-27页 |
第2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策略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第27-46页 |
2.1 国内外城市保障住房建设研究动态 | 第27-32页 |
2.1.1 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策略研究 | 第27-29页 |
2.1.2 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策略研究 | 第29-32页 |
2.2 城市居住阶层分异化现象的相关研究 | 第32-37页 |
2.2.1 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32-35页 |
2.2.2 城市居民空间分异研究 | 第35-37页 |
2.3 我国城市居住分异现象研究 | 第37-42页 |
2.3.1 我国城市居住分异动力机制研究 | 第37-40页 |
2.3.2 峨眉山市居住分异现象发展与保障房住区建设的关系探讨 | 第40-42页 |
2.4 保障房住区建设对居住分异现象的影响力分析 | 第42-43页 |
2.4.1 保障房住区选址边缘化导致空间隔离现象 | 第42页 |
2.4.2 保障房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导致贫困遗传现象 | 第42-43页 |
2.5 我国关于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43-46页 |
2.5.1 赞成发展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43-44页 |
2.5.2 质疑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44页 |
2.5.3 关于推进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总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国内外保障住房政策和建设策略的经验借鉴 | 第46-58页 |
3.1 美国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建设策略研究 | 第46-48页 |
3.1.1 美国保障住房政策 | 第46-47页 |
3.1.2 美国保障住房的建设模式 | 第47-48页 |
3.2 日本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建设策略研究 | 第48-49页 |
3.3 新加坡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建设策略研究 | 第49-51页 |
3.3.1 新加坡的保障住房政策 | 第49-50页 |
3.3.2 新加坡的保障住房建设模式 | 第50-51页 |
3.4 我国香港的城市保障住房政策和建设策略研究 | 第51-52页 |
3.4.1 香港的保障住房政策 | 第51页 |
3.4.2 对香港保障住房值得借鉴的经验 | 第51-52页 |
3.5 国外保障房建设经验总结 | 第52-53页 |
3.6 国内保障房建设发展 | 第53-58页 |
3.6.1 国内保障房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53页 |
3.6.2 国内主要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53-56页 |
3.6.3 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总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峨眉山市保障房建设现状分析及相关案例研究 | 第58-76页 |
4.1 峨眉山市保障房整体发展与现状 | 第58-59页 |
4.1.1 峨眉山市保障房建设发展历程 | 第58页 |
4.1.2 峨眉山市各类型保障房建设现状概述 | 第58-59页 |
4.2 峨眉山市保障房住区整体建设现状分析 | 第59-73页 |
4.2.1 选址分析 | 第61-62页 |
4.2.2 公共交通设施分析 | 第62页 |
4.2.3 公共配套设施分析 | 第62-69页 |
4.2.4 住区规模分析 | 第69-72页 |
4.2.5 居民评价 | 第72页 |
4.2.6 综合评价 | 第72-73页 |
4.3 峨眉山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 第73-75页 |
4.3.1 政策层面 | 第73-74页 |
4.3.2 规划设计层面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混合多元居住模式与保障房住区建设 | 第76-93页 |
5.1 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由来和在各个国家的推行 | 第76-80页 |
5.1.1 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由来 | 第77-78页 |
5.1.2 美国推行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历程 | 第78-80页 |
5.2 混合多元居住区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 第80-82页 |
5.2.1 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的混合 | 第80-81页 |
5.2.2 公共设施的共享 | 第81页 |
5.2.3 生活居住方式的融合 | 第81页 |
5.2.4 各种建筑形式的混合建设 | 第81-82页 |
5.3 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阶层组合及特点 | 第82-83页 |
5.4 混合多元住区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实施条件分析 | 第83-85页 |
5.4.1 严重居住隔离以及阶层分化现象还没形成是首要条件 | 第83页 |
5.4.2 郊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是基础 | 第83-84页 |
5.4.3 曾经盛行的单位住宅区给混合住区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 | 第84页 |
5.4.4 通过公租房将“夹心层”阶级引入混合住区中 | 第84-85页 |
5.5 混合多元居住模式在保障房建设中将带来推动作用 | 第85-86页 |
5.5.1 对社区建设的推动作用 | 第85-86页 |
5.5.2 对居民的推动作用 | 第86页 |
5.6 推行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难点 | 第86-90页 |
5.6.1 政府财政方面的难点 | 第87页 |
5.6.2 住区内部的管理难点 | 第87-89页 |
5.6.3 住区内部居民之间交流沟通的难点 | 第89-90页 |
5.7 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行混合多元居住模式的突破点 | 第90-92页 |
5.7.1 合理的混合尺度 | 第90-91页 |
5.7.2 引进合适的“夹心层”居民 | 第91-92页 |
5.7.3 设计合理的公共区域 | 第9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峨眉山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探讨 | 第93-111页 |
6.1 峨眉山市保障住房建设策略研究的战略意义和战略目标 | 第93-95页 |
6.1.1 战略意义 | 第93页 |
6.1.2 战略目标 | 第93-95页 |
6.2 峨眉山市保障房住区建设策略探讨 | 第95-103页 |
6.2.1 保障房住区分散策略 | 第96-99页 |
6.2.2 住房混合策略 | 第99-103页 |
6.3 住区建设策略 | 第103-107页 |
6.3.1 住区外部建设策略 | 第103-104页 |
6.3.2 住区内部建设策略 | 第104-107页 |
6.4 峨眉山市保障住房建设的整体优化思路 | 第107-109页 |
6.4.1 加强建设住区相关公共服务设施 | 第107页 |
6.4.2 加强公共空间建设和住区文化建设 | 第107页 |
6.4.3 科学开发历史保护型地段的价值 | 第107-108页 |
6.4.4 强化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 第108页 |
6.4.5 优化调整相关土地供给政策 | 第108-109页 |
6.5 峨眉山市保障住房选址的优化思路及对策 | 第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项目成果 | 第117页 |
附录 | 第117-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