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PM_(2.5) 及其化学组分的概述 | 第10-13页 |
1.1.1 PM_(2.5) 的化学组成 | 第10-12页 |
1.1.2 PM_(2.5) 对环境、气候及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我国PM_(2.5)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8-22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8页 |
3.1 苏州概况 | 第22-23页 |
3.2 样品采集 | 第23-25页 |
3.2.1 采样点布设 | 第23-24页 |
3.2.2 采样时间及方法 | 第24-25页 |
3.3 样品分析 | 第25-28页 |
3.3.1 PM_(2.5) 质量浓度分析 | 第25页 |
3.3.2 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25-26页 |
3.3.3 碳组分分析 | 第26页 |
3.3.4 SO_2、NO_2、O_3、CO与气象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第4章 PM_(2.5)浓度与化学组分特征 | 第28-64页 |
4.1 PM_(2.5) 浓度特征 | 第28-32页 |
4.1.1 PM_(2.5) 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4.1.2 采样点间的比较 | 第30-31页 |
4.1.3 PM_(2.5) 与气态污染物的关系 | 第31-32页 |
4.2 水溶性离子 | 第32-46页 |
4.2.1 硫酸盐 | 第34-38页 |
4.2.2 硝酸盐 | 第38-40页 |
4.2.3 铵盐 | 第40-44页 |
4.2.4 氯盐 | 第44页 |
4.2.5 二次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形成机理 | 第44-46页 |
4.3 碳质组分 | 第46-57页 |
4.3.1 OC和EC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6-49页 |
4.3.2 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2页 |
4.3.3 二次有机气溶胶 | 第52-53页 |
4.3.4 碳组分特征分析 | 第53-57页 |
4.4 PM_(2.5) 各化学组分时空差异及消光分析 | 第57-64页 |
4.4.1 PM_(2.5) 中化学组分时空差异分析 | 第57-59页 |
4.4.2 消光分析 | 第59-64页 |
第5章 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 | 第64-76页 |
5.1 数据来源和模式设置 | 第64-65页 |
5.2 冬季污染过程分析 | 第65-71页 |
5.2.1 污染物浓度特征分析 | 第65-67页 |
5.2.2 污染过程成因识别 | 第67-71页 |
5.3 夏季污染过程研究 | 第71-76页 |
5.3.1 污染物浓度特征分析 | 第71-72页 |
5.3.2 污染过程成因识别 | 第72-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发表的论文与参研科研课题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