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教育综合改革 | 第13-14页 |
2.“4+3”人才培养模式 | 第14页 |
(三)已有相关研究 | 第14-24页 |
1.境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23页 |
3.研究评述 | 第23-24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1.研究目标 | 第24页 |
2.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3.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4.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5.研究重难点和新意 | 第27-29页 |
一、普通高中“4+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35页 |
(一)人才学领域中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9页 |
2.人才分类培养理论 | 第29-30页 |
3.科学的人才观 | 第30-31页 |
(二)教育学领域中的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1.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哲学理论 | 第31-32页 |
2.多元智能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32页 |
3.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理论 | 第32页 |
4.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法学理论 | 第32-33页 |
5.以“保障公民受教育权”为取向的教育法学价值观 | 第33-35页 |
二、普通高中“4+3”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政策支撑 | 第35-39页 |
(一)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依据 | 第35-38页 |
1.上世纪末高中教育的改革发展 | 第35页 |
2.新世纪以来高中教育的发展 | 第35-36页 |
3.党的十八以来,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第36-38页 |
(二)满足社会对高中人才培养的需求 | 第38-39页 |
1.学校教育应适应经济转型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 第38页 |
2.满足不同学生、家长的现实需要 | 第38-39页 |
三、对X高中的“4+3”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实施的个案追踪 | 第39-47页 |
(一)样本个案学校简介 | 第39页 |
(二)X高中的“4+3”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 第39-43页 |
1.X高中“4+3”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2.“4+3”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 第40-41页 |
3.“4+3”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设计 | 第41-42页 |
4.“4+3”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 第42-43页 |
(三)X高中“4+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 第43-47页 |
1.建设“3+4”的课程体系 | 第43-44页 |
2.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 | 第44-45页 |
3.开展学生选课走班分层教学 | 第45页 |
4.实施发展性的多元评价 | 第45-47页 |
四、对X高中的“4+3”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实施的 总结反思及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一)主要经验与做法的总结 | 第47-49页 |
1.创造性地开展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第47页 |
2.构建了“4+3”人才培养模式 | 第47-48页 |
3.探索了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策略 | 第48页 |
4.开展了走班教学和评价改革 | 第48-49页 |
(二)主要不足与问题反思 | 第49-50页 |
1.学校办学条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 | 第49页 |
2.家长、学生对生涯规划和人生目标定位认识不清晰 | 第49页 |
3.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改革步伐 | 第49-50页 |
4.学校组织管理中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难 | 第50页 |
(三)建议与对策 | 第50-53页 |
1.从学生角度而言,需要加强生涯规划指导教育 | 第50-51页 |
2.从教师角度而言,需要提高适应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能力 | 第51页 |
3.从学校角度而言,要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组织管理 | 第51-52页 |
4.从社会和国家角度而言,需要构建完善的支持系统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