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工程质量监督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质量监督相关理论与模式 | 第19-26页 |
2.1 质量监督概述 | 第19-21页 |
2.1.1 质量监督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质量监督的内容 | 第19-20页 |
2.1.3 质量监督的工作权限 | 第20-21页 |
2.2 质量监督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博弈理论 | 第21页 |
2.2.2 质量环管理理论 | 第21-23页 |
2.2.3 层次分析理论 | 第23页 |
2.2.4 转换型领导理论 | 第23页 |
2.3 质量监督的模式 | 第23-26页 |
2.3.1 国外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 第23-24页 |
2.3.2 国内工程质量监督模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山东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监督现状、问题及原因 | 第26-34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6-28页 |
3.1.1 工程批复情况 | 第26页 |
3.1.2 工程位置 | 第26页 |
3.1.3 工程类型及规模 | 第26-27页 |
3.1.4 工程特点 | 第27-28页 |
3.2 质量监督现状 | 第28-30页 |
3.2.1 质量监督机构设置现状 | 第28-29页 |
3.2.2 质量监督工作程序现状 | 第29-30页 |
3.3 质量监督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3.1 监督方式方面 | 第30-31页 |
3.3.2 机构设置方面 | 第31页 |
3.3.3 人员配置方面 | 第31页 |
3.3.4 工作方法方面 | 第31-32页 |
3.3.5 保障措施方面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山东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其他质量监督方式选用分析 | 第34-40页 |
4.1 设置专职机构监督的管理方式 | 第34-36页 |
4.1.1 监督方式概述 | 第34页 |
4.1.2 监督方式的特点 | 第34-35页 |
4.1.3 适用性分析 | 第35-36页 |
4.2 向社会购买监督服务的管理方式 | 第36-38页 |
4.2.1 监督方式概述 | 第36-37页 |
4.2.2 监督方式的特点 | 第37页 |
4.2.3 适用性分析 | 第37-38页 |
4.3 方案对比及方式选用 | 第38-40页 |
4.3.1 方式对比选用结论 | 第38-39页 |
4.3.2 同级监督的问题对策 | 第39页 |
4.3.3 审批较慢的问题对策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山东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监督组织管理改进分析 | 第40-45页 |
5.1 质量监督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5.1.1 战略因素 | 第40页 |
5.1.2 规模因素 | 第40-41页 |
5.1.3 技术因素 | 第41页 |
5.1.4 管理因素 | 第41页 |
5.1.5 分析结论 | 第41页 |
5.2 组织管理改进要素重要程度分析 | 第41-45页 |
5.2.1 改进要素构成 | 第41-42页 |
5.2.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第42-43页 |
5.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43-44页 |
5.2.4 分析结论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山东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质量监督的改进建议 | 第45-55页 |
6.1 质量监督机构设置方面的改进及设立 | 第45-46页 |
6.1.1 质量监督机构设置的改进 | 第45页 |
6.1.2 质量监督机构的设立 | 第45-46页 |
6.2 质量监督人员配置方面的改进及确定 | 第46-49页 |
6.2.1 质量监督人员配置的改进 | 第46-47页 |
6.2.2 质量监督人员的确定 | 第47-49页 |
6.3 质量监督工作方法的改进及确立 | 第49-52页 |
6.3.1 质量监督工作方法的改进 | 第49-51页 |
6.3.2 质量监督工作方法的确定 | 第51-52页 |
6.4 质量监督保障措施的改进及制定 | 第52-55页 |
6.4.1 质量监督保障措施的改进 | 第52-53页 |
6.4.2 质量监督保障措施的制定 | 第53-5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5-5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A | 第59-63页 |
附录B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