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户类型划分 | 第18-19页 |
2.1.2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 | 第19页 |
2.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理论 | 第19-20页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第19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3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第19-20页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0页 |
2.3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确定 | 第20-23页 |
2.3.1 信贷农户个体特征因素 | 第20-21页 |
2.3.2 信贷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特征因素 | 第21页 |
2.3.3 信贷农户贷款状况特征因素 | 第21-22页 |
2.3.4 信贷农户信用认知特征因素 | 第22-23页 |
2.4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引发机理 | 第23-24页 |
2.4.1 农户逆向选择引发的信用风险 | 第23页 |
2.4.2 农户道德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 | 第23页 |
2.4.3 金融机构管理欠缺引发的信用风险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29页 |
3.1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3.1.1 农户小额信贷规模逐年增加 | 第24页 |
3.1.2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大且不良贷款率偏高 | 第24-25页 |
3.1.3 兼业程度加深,农户小额信贷违约率呈现递减趋势 | 第25-26页 |
3.1.4 兼业程度加深,农户对信用风险认知呈现递增趋势 | 第26-27页 |
3.2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1 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完备 | 第27页 |
3.2.2 农户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 第27-28页 |
3.2.3 农户小额信贷政策不完善 | 第28页 |
3.2.4 农户信用等级评估准确性难以保证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 第29-36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9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4.2.1 调研问卷说明 | 第29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4.3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30-31页 |
4.3.1 信贷农户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4.3.2 不同类型农户家庭特征 | 第31页 |
4.4 变量说明及统计分析 | 第31-36页 |
4.4.1 被解释变量 | 第31-32页 |
4.4.2 解释变量 | 第32-36页 |
第五章 不同类型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6-43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5.2 模型设定 | 第36-37页 |
5.2.1 Logistic模型 | 第36-37页 |
5.2.2 ISM模型 | 第37页 |
5.3 不同类型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 | 第37-39页 |
5.3.1 构建Logistic模型 | 第37页 |
5.3.2 模型检验 | 第37-39页 |
5.4 不同类型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39-41页 |
5.4.1 纯农型农户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39-40页 |
5.4.2 农兼型农户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5.4.3 兼农型农户的解释结构模型 | 第41页 |
5.5 估计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第六章 不同类型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第43-48页 |
6.1 信用风险显著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第43-45页 |
6.2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层次差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6.3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政策建议 | 第48-51页 |
7.1 增强信贷机构信用风险内控机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 第48-49页 |
7.1.1 推行差异化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策略 | 第48页 |
7.1.2 针对农户异质性,建立农户信用分类评定机制 | 第48页 |
7.1.3 施行有效的贷后跟踪服务和动态贷后管理机制 | 第48-49页 |
7.1.4 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机制 | 第49页 |
7.2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 第49-51页 |
7.2.1 加强农户小额信贷有效宣传,提高农户认知 | 第49页 |
7.2.2 完善小额信贷供给市场,增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 第49页 |
7.2.3 创新“农户小额信贷+保险”信款模式 | 第49-50页 |
7.2.4 金融手段和非金融手段综合运用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