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穗发芽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小麦穗发芽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籽粒休眠特性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α-淀粉酶的活性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3 颖壳、种皮及内源激素ABA、GA等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13页 |
1.2.4 环境因素:温度、水分、土壤、光照对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时期与方法 | 第14页 |
1.3.1 穗发芽抗性鉴定时期 | 第14页 |
1.3.2 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 | 第14页 |
1.4 抗穗发芽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4.1 抗穗发芽的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2 抗穗发芽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15-16页 |
1.4.3 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基因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350份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4个相关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鉴定 | 第18-27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 | 第18-19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2.1 穗发芽率分析 | 第22页 |
2.2.2 4 个穗发芽抗性相关标记对350份参试材料检测结果的分析 | 第22-25页 |
2.2.3 结合整穗发芽试验与分子标记检测两方面分析结果 | 第25页 |
2.3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小麦TaPHS1基因部分序列的测序及其中序列多态性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 | 第2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3.2.1 TaPHS1基因部分序列的结构特点 | 第29-30页 |
3.2.2 TaPHS1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性 | 第30页 |
3.2.3 TaPHS1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 第30-33页 |
3.3 讨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35-37页 |
4.1 参试的350份小麦品种(系)穗发芽率 | 第35页 |
4.2 分子标记检测对参试材料的有效性评价 | 第35页 |
4.3 整穗发芽试验与标记检测综合分析结果 | 第35页 |
4.4 TaPHS1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性与穗发芽抗性显著相关 | 第35-36页 |
4.5 调控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基因复杂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表 | 第41-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