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真实与“虚假”:意识形态从缘起到“终结” | 第20-36页 |
一、从感觉到“观念学”,意识形态概念的缘起 | 第20-22页 |
(一)意识形态的缘起 | 第20-22页 |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 第22页 |
二、从观念学到“虚假意识”,意识形态概念的嬗变 | 第22-24页 |
(一)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 | 第22-24页 |
(二)意识形态是“部分”虚假意识 | 第24页 |
三、从“虚假”到真实?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 第24-28页 |
(一)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 | 第25页 |
(二)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 第25-26页 |
(三)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的再认识 | 第26-28页 |
四、从科学到“终结”,马思主义意识形态 | 第28-30页 |
(一)马克思主义是“虚假的”意识形态 | 第28-29页 |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 | 第29-30页 |
五、从价值性到工具性,意识形态概念 | 第30-36页 |
(一)众说纷纭的“意识形态” | 第30-31页 |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 | 第31-33页 |
(三)意识形态嬗变的思考 | 第33-36页 |
第二章 阶级性与群众性: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从一般到特殊 | 第36-54页 |
一、从理论到实践,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一般 | 第36-44页 |
(一)现代政党实质 | 第36-38页 |
(二)政党意识形态内涵 | 第38-39页 |
(三)政党意识形态特征 | 第39-42页 |
(四)政党意识形态功能 | 第42-44页 |
二、从阶级性到群众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特殊 | 第44-54页 |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性质特殊 | 第44-50页 |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功能特殊 | 第50-54页 |
第三章 现代化与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从条件到结果 | 第54-70页 |
一、从现代化到群众化,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条件 | 第54-60页 |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内涵与特征 | 第54-56页 |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条件与要求 | 第56-60页 |
二、从社会认同到执政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形态社会化结果 | 第60-70页 |
(一)社会认同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逻辑之一 | 第60-62页 |
(二)执政合法性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逻辑之二 | 第62-66页 |
(三)社会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化逻辑之三 | 第66-70页 |
第四章 成就与问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从革命到建设 | 第70-96页 |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 第70-79页 |
(一)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70-75页 |
(二)从“跳跃式”到科学发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第75-79页 |
二、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 | 第79-90页 |
(一)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 第79-82页 |
(二)从思想政治到组织作风,如何建设中国共产党 | 第82-90页 |
三、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到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不足 | 第90-96页 |
(一)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不足 | 第90-92页 |
(二)党自身建设方面的不足 | 第92-96页 |
第五章 启示与教训:国外主要执政党意识形态从改革到“改向” | 第96-116页 |
一、从纲领型党到选举型党,西方主要政党意识形态演变与启示 | 第96-108页 |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演变与动因 | 第96-101页 |
(二)英国工党意识形态演变与动因 | 第101-106页 |
(三)当代西方主要政党意识形态演变的启示 | 第106-108页 |
二、从一元化到多元化,苏共意识形态“改革”与教训 | 第108-116页 |
(一)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 第108-111页 |
(二)“改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 第111-113页 |
(三)苏共意识形态社会化教训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西方政治思潮与社会结构转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面临的挑战 | 第116-150页 |
一、从西方政治思潮到“普世价值”,多元化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116-130页 |
(一)当代西方主要政治思潮 | 第116-124页 |
(二)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批判 | 第124-128页 |
(三)对西方政治思潮的认识 | 第128-130页 |
二、从外来宗教到本土宗教,世界主要宗教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130-142页 |
(一)影响我国的主要宗教 | 第130-136页 |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136-141页 |
(三)正视宗教问题,批判与引导宗教在我国的发展 | 第141-142页 |
三、从简单的阶级结构到复杂的阶级阶层结构,社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挑战 | 第142-150页 |
(一)新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三次重大变化 | 第142-144页 |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特点 | 第144-145页 |
(三)当前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转型,对人们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145-150页 |
第七章 时代化与群众化: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的当代要求 | 第150-176页 |
一、与时俱进,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150-156页 |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150-152页 |
(二)坚持什么?发展什么? | 第152-153页 |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第153-154页 |
(四)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154-156页 |
二、文化一般性,坚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文化化 | 第156-163页 |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文化 | 第156-160页 |
(二)文化化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现代化的趋势 | 第160-161页 |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意识形态文化化的主要策略 | 第161-163页 |
三、利益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教育与利益“链接” | 第163-167页 |
(一)利益的本质 | 第163页 |
(二)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特定阶级的利益体现 | 第163-165页 |
(三)“链接”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社会化的现实需要 | 第165-167页 |
四、主导与引导,坚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 | 第167-176页 |
(一)“文化霸权”的内涵与特征 | 第167-168页 |
(二)“文化霸权”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 第168-171页 |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途径 | 第171-176页 |
结论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8页 |
致谢 | 第188-1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完成的课题目录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