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社会舆论论文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化解惯性质疑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缘由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网络舆论引导、惯性质疑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第18-32页
    2.1 舆论及舆论引导概念解读第18-20页
        2.1.1 舆论的含义第18-19页
        2.1.2 舆论引导概念界定第19-20页
    2.2 惯性质疑概述第20-22页
    2.3 舆论引导等相关理论概述第22-32页
        2.3.1 西方学者有关舆论引导的理论阐述第23-25页
        2.3.2 马恩经典作家有关舆论引导的理论论述第25-27页
        2.3.3 中共几代领导人有关舆论引导的阐述第27-32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化解习惯性质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第32-44页
    3.1 基于传播主体视角,注重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的艺术第32-36页
        3.1.1 国家的形象代言:新闻发言人制度第32-33页
        3.1.2 党的宣传喉舌:党报社论的评论引导第33-34页
        3.1.3 新闻把关人:新闻媒体人的信息筛选第34-36页
    3.2 基于传播载体视角,注重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的技巧第36-39页
        3.2.1 自媒体平台推动信息双向互动地传播第36-37页
        3.2.2 移动客户端实现信息随时随地传播第37-38页
        3.2.3 传播符号促进信息生动活泼地传播第38-39页
    3.3 基于传播对象视角,注重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的方法第39-41页
    3.4 基于传播效果视角,注重对网络舆情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第41-44页
        3.4.1 制定了诸多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第41-42页
        3.4.2 成立了网络舆情专业研究机构第42-44页
第四章 网络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44-56页
    4.1 舆论引导内容问题第44-47页
        4.1.1 信息虚假,削弱引导力第44-45页
        4.1.2 媒体本位,断章取义第45-46页
        4.1.3 信息趋同,缺乏创意第46-47页
    4.2 舆论引导载体问题第47-50页
        4.2.1 新闻跟帖第47-48页
        4.2.2 微博第48-49页
        4.2.3 互动直播平台第49-50页
    4.3 舆论监管问题第50-52页
        4.3.1 舆论把关功能弱化第50-51页
        4.3.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第51-52页
    4.4 舆论引导效果问题第52-56页
        4.4.1 议程设置遇到困境第52-53页
        4.4.2 网络舆论主客体的复杂性影响引导效果第53-56页
第五章 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工作中的策略思考第56-70页
    5.1 强化议程设置理念第56-59页
        5.1.1 议程设置理论概述第56-57页
        5.1.2 议程设置与网络舆论引导关系第57-58页
        5.1.3 强化议程设置理论运用第58-59页
    5.2 强化意见领袖传播模式第59-62页
        5.2.1 意见领袖概述第59-60页
        5.2.2 意见领袖与网络舆论引导关系第60-61页
        5.2.3 培育意见领袖第61-62页
    5.3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第62-66页
        5.3.1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督第62-63页
        5.3.2 建立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第63-64页
        5.3.3 建立网络舆论应对机制第64-65页
        5.3.4 建立网络舆论反馈机制第65-66页
    5.4 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第66-70页
        5.4.1 提高舆论主体道德自觉意识第66页
        5.4.2 强化网络媒介责任意识第66-67页
        5.4.3 促进舆论引导工作队伍建设第67-70页
结语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网络文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