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公民参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述 | 第15-23页 |
2.1 公民参与的基本内容 | 第15-17页 |
2.1.1 公民参与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公民参与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公民参与的基本要素 | 第17页 |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况 | 第17-20页 |
2.2.1 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 第17-18页 |
2.2.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特征 | 第18-20页 |
2.3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因 | 第20-23页 |
2.3.1 内在动因 | 第20-21页 |
2.3.2 外在动因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3.1 公民参与的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3.1.1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3.1.2 环境权理论 | 第24-25页 |
3.2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3.2.1 生态伦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 第25-26页 |
3.2.2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环境保护思想 | 第26-28页 |
3.3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 第28-33页 |
3.3.1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内核 | 第28-29页 |
3.3.2 构建生态文明的方法与基础: 市民社会理论 | 第29-30页 |
3.3.3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交往理论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我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 第33-43页 |
4.1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33-36页 |
4.1.1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推进 | 第33页 |
4.1.2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层面上的不断完善 | 第33-34页 |
4.1.3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加强 | 第34-36页 |
4.2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 | 第36-38页 |
4.2.1 组织式参与 | 第36-37页 |
4.2.2 听证式参与 | 第37-38页 |
4.2.3 诉讼式参与 | 第38页 |
4.3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38-43页 |
4.3.1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39-40页 |
4.3.2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 | 第40-41页 |
4.3.3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种种局限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西方国家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9页 |
5.1 西方国家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 第43-45页 |
5.1.1 瑞典培养全民的生态意识 | 第43-44页 |
5.1.2 美国注重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建设 | 第44页 |
5.1.3 德国注重环境立法与环境教育的结合 | 第44-45页 |
5.2 西方国家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9页 |
5.2.1 注重公民的生态教育 | 第45-46页 |
5.2.2 健全与完善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6-47页 |
5.2.3 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健全我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 第49-57页 |
6.1 政府为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49-51页 |
6.1.1.培养生态公民 | 第49-50页 |
6.1.2.完善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 第50页 |
6.1.3.提高决策的民主化 | 第50-51页 |
6.2 推动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51-53页 |
6.2.1 加强生态立法建设,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依据 | 第51页 |
6.2.2 建立公民参与机制,为公民参与提供制度平台 | 第51-52页 |
6.2.3 健全环保社会组织,为公民参与提供组织保障 | 第52-53页 |
6.3 拓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 | 第53-57页 |
6.3.1 公民从经济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53页 |
6.3.2 公民从政治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53-54页 |
6.3.3 公民从文化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54-55页 |
6.3.4 公民从社会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