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固体性质论文--光学性质论文--发光学论文

用于白光LED的紫外激发下的单一基质磷酸盐以及硅酸盐荧光粉的制备与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照明光源的发展历程第12页
    1.2 LED的结构及原理第12-14页
    1.3 LED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14-15页
    1.4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21-26]第15-16页
        1.4.1 荧光转换技术第15-16页
        1.4.2 三基色LED芯片组合第16页
        1.4.3 "量子阱"技术第16页
    1.5 LED稀土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第16-20页
        1.5.1 稀土元素简介[27-30]第17页
        1.5.2 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31-36]第17-18页
        1.5.3 稀土荧光粉的基质材料第18-20页
    1.6 制备方法及特点第20-21页
        1.6.1 高温固相法第20页
        1.6.2 溶胶-凝胶法第20页
        1.6.3 水热法第20页
        1.6.4 共沉淀法第20页
        1.6.5 燃烧法第20-21页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的重要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表征手段第22-26页
    2.1 样品的制备第22-23页
        2.1.1 实验原材料第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23页
        2.1.3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流程第23页
    2.2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第23-26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3-24页
        2.2.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第24页
        2.2.3 荧光光谱分析第24页
        2.2.4 荧光寿命分析第24-26页
第三章 Ca_3Y(PO_4)_3:Eu~(2+),Sm~(3+)白色荧光粉的合成以及发光性能的研究第26-36页
    3.1 Ca_3Y(PO_4)_3:Eu~(2+),Sm~(3+)荧光粉的制备第26页
    3.2 单掺Eu~(2+)以及双掺Eu~(2+)/Sm~(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第26-27页
    3.3 基质及单掺Eu~(2+)双掺Eu~(2+)/Sm~(3+)荧光粉漫反射光谱分析第27-28页
    3.4 单掺Eu~(2+)/Sm~(3+)以及双掺Eu~(2+)/Sm~(3+)荧光粉的荧光光谱分析第28-30页
    3.5 荧光粉色坐标及色温分析第30-32页
    3.6 Eu~(2+)/Sm~(3+)离子之间能量传递及作用机理分析第32-34页
    3.7 小结第34-36页
第四章 Ca_3Y(PO_4)_3:Dy~(3+)白色荧光粉的合成以及发光性能的研究第36-42页
    4.1 Ca_3Y(PO_4)_3:Dy~(3+)荧光粉的制备第36页
    4.2 Ca_3Y(PO_4)_3:Dy~(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第36-37页
    4.3 Ca_3Y(PO_4)_3:5 mol%Dy~(3+)荧光粉激发发射光谱分析第37-38页
    4.4 不同浓度Ca_3Y(PO_4)_3:Dy~(3+)荧光粉发射光谱分析第38页
    4.5 不同浓度Ca_3Y(PO_4)_3:Dy~(3+)荧光粉的能量传递机理分析第38-39页
    4.6 Ca_3Y(PO_4)_3:Dy~(3+)荧光粉的色坐标以及色温分析第39-40页
    4.7 小结第40-42页
第五章 KBaYSi_2O_7: Ce~(3+)蓝色荧光粉的合成以及发光性能的研究第42-48页
    5.1 KBaYSi_2O_7: Ce~(3+)荧光粉的制备第42页
    5.2 KBaYSi_2O_7: Ce~(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第42-43页
    5.3 KBaYSi_2O_7: Ce~(3+)荧光粉的漫反射光谱分析第43页
    5.4 KBaYSi_2O_7: Ce~(3+)荧光粉的荧光光谱分析第43-45页
    5.5 KBaYSi_2O_7: Ce~(3+)荧光粉的Ce~(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分析第45-46页
    5.6 小结第46-4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6.1 结论第48页
    6.2 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5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胺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池性能研究
下一篇:有限温度和压强对BCC金属弹性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